"/>
北京,作為當年清廷的首都,政治管制森嚴、屯有重兵,武裝起義十分困難。因此,辛亥革命之際全國各地起義高潮迭起,北京卻相對平靜。然而,北京并非真正的清靜之地,城內暗殺連連,城外亦有起義,政權更迭,暗流涌動……
辛亥革命首發于武昌,活躍于南方,影響至全國,最終以身處北京的清帝公布退位詔書而取得歷史性勝利。
石板橋下,汪精衛刺殺攝政王
北京后海,一片有水而能觀山,垂柳拂岸的閑散之地。昔日王爺府的周邊,現已成為酒吧、飯館一條街。
后海之北,醇王府之東,曾經有一座名為“石板”的小橋,顧名思義,小橋由三塊石板鋪成。
這石板橋是當年攝政王載灃每天上朝的必經之路。1910年2月,汪精衛、黃復生等人留下血書:“我今為薪,兄當為釜!”計劃在石板下掩埋炸彈,暗殺攝政王載灃。為了埋炸彈,革命黨人事前放出風聲說石板橋最近鬧鬼,所以鄰近居民到了夜晚都不敢從石板橋走。最終,刺殺未遂,汪精衛等人被逮監禁,從此聲名大振。
其實,汪精衛非暗殺第一人。早在1905年9月,革命黨人的暗殺行動就已經開始。26歲的吳樾身綁炸彈,預炸死準備出洋考察西方立憲的朝廷五大臣,吳樾血肉成仁,被同盟會追加為會員。
辛亥革命爆發后,為了配合南方的革命,逼迫清廷退位,掃除頑固力量,革命黨人紛紛潛伏到北京,展開刺殺行動。
1912年1月7日,就在滿清皇室公布退位前夕,張光培、楊禹昌等在北京開展了對袁世凱的暗殺行動。當時革命黨人的暗殺分工非常細致,共分了投彈組、狙擊組和接應組。那天,袁世凱剛剛上完早朝,走在回來的路上,革命黨發動了襲擊。據當時的革命黨人自述,他們炸了袁世凱的馬車,摧毀了馬車并打死袁世凱保鏢一名,隨后袁世凱在其余保鏢的保護下騎馬逃走,而革命黨人由于和聞聲趕來的軍警發生槍戰而最終沒能追擊袁世凱。事發之后,有革命黨人被捕就義。
兩周后,彭家珍炸死宗社黨(即“君主立憲維持會”)首領良弼,成為壓倒清帝的最后一根稻草。良弼臨終之際,反贊刺殺他的彭家珍“奇男子、真知我者也”,并感嘆“我本軍人,死不足惜,其如宗社從茲滅亡何?”意思是說,我死不要緊,可惜我死后,清室也要隨之滅亡了。
果然良弼死后,宗社黨如鳥獸散,朝中大臣,也紛紛逃到天津躲避。再上朝時,隆裕皇太后摟著小皇帝,眼見得朝堂空無一人,只好聽任袁世凱擺布,下了最后一份詔書,授命袁世凱辦民國。其時距良弼之死,僅隔半月。
據統計,從1900年到1912年,革命黨人發起的暗殺有50多起。可以說,北京革命黨人的暗殺,作為反清暴力斗爭的特殊方式,對辛亥革命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京畿周邊,通州、灤州起義
日前,記者來到位于河北省灤縣的“辛亥灤州起義紀念園”,園內遞進三層。第一層是“辛亥革命灤州起義諸先烈紀念碑”,背面鐫刻《國民政府優恤灤州殉難諸烈士明令》全文;第二層為“先烈衣冠冢”,漢白玉雕成的六棱形,橫排縱書14位烈士的姓名以及追贈的職銜;第三層為灤州起義革命烈士紀念塔,曾經被毀,重修后塔身四周恢復國民黨黨徽,馮玉祥手書一人多高的隸體大字:南面為“精神不死”,北面為“浩氣長存”。
1936年,為紀念灤州起義死難烈士,由馮玉祥等人發起并贊助修衣冠冢和紀念塔。1936年頒布的《國民政府令》評價說,“辛亥光復,發軔于武昌,而灤州一役實促其成”。2006年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11年,清王朝已經奄奄一息,革命黨人除在南方各省不斷發動起義外,還積極在北方策動革命。灤州地處京畿之內,是京、津溝通東北各省的咽喉要道,自古便是兵家必爭之地。河北辛亥灤州起義研究會秘書長唐向榮稱:“正是基于這些,孫中山在領導北方革命時就制定了‘京津稍緩,樹幟于灤州’革命大計,一場以灤州為中心的北方革命布置、展開了。”
1911年清廷舉行永平秋操,后來辛亥灤州起義的基干部隊新軍第二十鎮的一、二營就駐扎在這里。1911年10月l0日,武昌起義爆發,在其影響下,以第二十鎮統制張紹曾為首的華北新軍將領,聯名發表通電,拒絕率軍南下作戰,甚至扣押了清廷運往漢口前線的軍火。
1911年12月31日,在王金銘、施從云、馮玉祥等人的帶領下,灤州舉事宣布獨立,建立中華民國北方軍政府,推王金銘為都督,施從云為總司令。隨后革命黨人向清廷發聲討檄文,誓師直取京津。灤州百姓夾道歡呼,鑼鼓喧天。灤州的外國僑民,也前往祝賀。
第二天,軍政府在灤州誓師,決定于當晚乘車直趨天津、北京。不料第三營管帶張建功臨時閉城叛變。施、王等攻城不克,乃率全軍登車西進。車到雷莊,路軌被清軍拆毀。而駐在開平的通永鎮總兵王懷慶督率淮軍,與第三鎮部分新軍配合,四面圍攻起義軍。總共不過七八百人的起義軍在力量懸殊的情況下,仍英勇奮戰直至次日天明,竟使本占優勢的敵人無法得逞。王懷慶施展奸計,“詭請王、施議和”。施、王身入敵營,即被敵人捕殺。隨后殉難的革命志士還有孫諫聲、白毓崑等十余人。
除了灤州,通州(今北京市通州區)也發生了起義。當時,通州革命黨人王治增、蔡德辰、丁東第等,策動駐通毅軍姜桂題部,以黨人組織的敢死隊300余人為前導,預定在1912年1月17日起義,先據通州,再在附近革命力量的配合下攻取北京。但由于答應支給毅軍雙餉的款項久久未至,原先聯絡的一些毅軍營官動搖叛變,汪精衛派來的人也向敵人告密,以致起義未發動就被姜桂題鎮壓。1月17日,王、蔡等被殺害。
唐向榮表示,灤州、通州起義正是呼應辛亥革命的北方革命,就在北京附近發生,作為辛亥革命的一部分,對宣統退位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