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7年2月7日(光緒十三年正月十五日)一大早,年僅十六歲的小皇帝一臉肅穆親往大高殿拈香,壽皇殿行禮,然后率王公大臣、蒙古王公以及六部九卿滿漢高官前往慈禧太后居住的正宮慈寧宮門外行慶賀禮。禮畢,御太和殿,受王公大臣文武百官朝賀。禮成,光緒帝頒布親政后的第一份詔書,一是感謝過去十幾年慈禧太后的辛勤養育,感謝皇太后過去十幾年孜孜不倦,勵精圖治,頌揚大清帝國在慈禧太后的精心治理下綱舉目張,物阜民康,豐功偉績,為向來史冊所無。
光緒帝親政詔書在談到未來體制時,強調盡管自己遵照皇太后懿旨親政了,但未來幾年帝國重大決策依然如過去一樣,由皇太后作最后決定,負最后責任,皇太后仍是大清王朝實際上的最高領導人。光緒帝要求諸王貝勒內外大小文武群臣,務當各抒忠赤,盡力報國;全國軍民,敦本務實,共享升平。
慈禧太后
慈禧太后繼續訓政從理論上說并沒有使大清王朝的政治體制發生改變,只是毫無疑問地是,隨著小皇帝親政,隨著小皇帝的成長,帝國政治的最終決策權必將逐步向光緒帝移交,這是朝廷內外大小臣工都看得很清楚的。所以,隨著光緒帝親政,慈禧太后盡管繼續為帝國政治負最后責任,但如果不發生意外,她相信一個時代必將終結,而一個新的時代正在開始,所以,她要主動讓位,她要為自己的余下歲月尋找生活興趣,甚至要為自己找到一個更合適的居所,一來方便自己生活起居,二來逐步遠離帝國政治中心,讓光緒帝逐步獨立自主地處理帝國政務。
基于這種考慮,在光緒帝親政后不久,清廷就此進行了相關安排。1888年3月13日(光緒十四年二月一日),光緒帝諭內閣,宣布將清漪園加以整修,并更名為頤和園,以備皇太后將來歸政后居住。上諭說,過去二十余年,我圣母為天下憂勞,無微不至,而對自己實在考慮太少,現在想來實在有點不太合適,因念西苑距皇宮也不是很遠,往年乾隆皇帝曾經在這里駐蹕,殿宇尚多完整,稍加修葺,可以養性怡神。園中萬壽山前的大報恩延壽寺是乾隆帝為慶祝其母六十大壽修建的。現在整理后由皇太后使用,敬踵前規,也是一個吉祥的去處,只是舊名清漪園謹改名為頤和園。殿宇一切亦量加葺治,以備慈輿臨幸,更是作為慈禧太后六十華誕的賀禮。
對于皇兒的孝心,慈禧太后當然高興,但她明確指示現在雖然寰宇粗安,也不敢稍有暇逸之心,還是應該一切從簡,只要能夠將國家治理好,她的心也就安了。
慈禧太后是對大清王朝有過重大貢獻的領導人,按理說重建一個住所也是正當之舉,然而我們看到大清王朝的體制在這方面也有可取之處,在言官以及一般社會輿論的監督下,光緒帝明確宣布此項工程并不動用國庫中的經費,“工用所需悉出節省羨余,未動司農正款”,這也是這項工程后來備受批評的一個重要原因。
頤和園的整修工程是與光緒帝親政、大婚,以及慈禧太后完全歸政聯系起來的,環環相扣。也就是說,之所以要整修頤和園,是因為皇帝真的長大了,成人了,要結婚了,要完全主持帝國政務了,為了帝國權力中心的一元化和唯一性,慈禧太后確實準備遷出皇宮了。1888年7月27日(光緒十四年六月十九日),慈禧太后發布懿旨,定于明年二月歸政。稍后,懿旨擇定具體日期為二月初三日。至于光緒帝的大婚典禮,皇太后在稍后發布的懿旨中擇定為明年正月二十七日。也就是說,當光緒帝完成大婚典禮成人儀式后不到一周的時間,慈禧太后也就將帝國的所有政務統統交給光緒帝。
慈禧太后這一次應該是真的下定決心退出政壇,蕩漾于山水之間,頤養天年。慈禧太后這個決定究竟有多少誠意,后來的研究者多有懷疑,其實這些懷疑是沒有多少道理的。事實是,隨著完全歸政日子的逐漸來臨,朝廷內部似乎也有不同聲音。1889年2月20日(光緒十五年一月二十一日),御史屠仁守向朝廷遞交了一份奏折,大意是建議慈禧太后在這次完全歸政后,繼續操控或者說實際上掌握政權,建議外省密折、廷臣封奏,仍按照訓政時期的體制仍書皇太后、皇上圣鑒,俟皇太后披覽后再施行,并建議皇太后不要住到頤和園,遠離皇宮,繼續住在慈寧宮,以方便對朝政的干預。
屠仁守的建議或許是出于摯誠,出于對帝國未來的關愛,但是這個建議卻惹惱了慈禧太后,太后看了奏折后極端震驚和憤怒,表示垂簾聽政本屬萬不得已之舉,鑒于前代流弊和教訓,特飭及時歸政,上符列圣成憲,下杜來世口實。這是不容再作討論的事情。現在如果按照屠仁守的建議,歸政伊始,又降懿旨,飭令內外奏折仍書皇太后圣鑒,仍由皇太后指示,這不是讓皇太后自壞規矩,自損名聲嗎?屠仁守的這個建議既與朝廷先前的決策相違背,又開后世妄測訾議之端,所見甚屬乖謬。此事關系甚大,若不予以懲處,無以為逞臆妄言紊亂成法者戒。屠仁守為此丟掉了御史職務,并被宣布永不敘用,只好回老家教書去了。
當然,這樣說并不意味著慈禧太后從此完全從政治中脫離出來,作為一個具有豐富政治經驗的領導人和光緒帝的“親爸爸”,慈禧太后歸政后仍然有辦法繼續為帝國政治出力,為光緒帝把關,而通常渠道不再是訓政時期的權力二元,即所有奏折一式兩份,分送皇太后和皇上,而是權力一元,由光緒帝獨立處理政務,惟需要皇太后操心者,由皇上的生父,也就是醇親王奕譞隨時與皇太后單線直接聯系,聽取皇太后的意見。只是這個聯系,并不是帝國體制中的硬性規定,更不會使訓政體制繼續下去。
慈禧太后希望完全歸政的決心是堅定不可動搖的,其誠意也是不必懷疑的。然而現在看來這個決定究竟是利是弊,也都很難說。清末掌故《異辭錄》在談到這個事情就說,假如慈禧太后當時接受了屠仁守的建議,繼續訓政時期的一些做法,那么后來的甲午戰爭、戊戌維新肯定都會不一樣,慈禧太后也可以避免第三次垂簾聽政的尷尬,可免大阿哥入嗣之舉,可免義和團之亂、八國聯軍入都,乃至《辛丑條約》規定的數十年期限,本息加在一起多達九萬萬兩的戰爭賠款。
歷史當然無法假設,歷史就這樣走過了。1889年2月26日(光緒十五年正月二十七日),十八歲的光緒帝大婚禮成。
幾天后,3月4日(二月初三日),也就是光緒十五年二月三日,少年天子光緒帝在王公大臣、蒙古王公,以及滿漢文武百官山呼萬歲聲中駕御太和殿,舉行親政儀式,宣布大清帝國在他的領導下,必將在過去三十年洋務新政的基礎上繼續發展,大清王朝一定能夠再現昔日輝煌,告慰列祖列宗。
慈禧太后歸政,光緒帝親政。慈禧太后在宮中繼續住了一個半月,就在光緒帝的陪同下前往頤和園。一個屬于慈禧太后的完整時代就這樣結束了,屬于光緒皇帝的新時代就此正式揭幕。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