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的老婆黃月英并不丑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蜀漢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戰略家、外交家,他是一位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歷史人物,歷來以忠義、智慧的形象在百姓心中位置如神。
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先生。諸葛亮于汗靈帝光和四年(181年)出生于瑯邪郡陽都縣(今山東沂南縣)的一個官吏之家。諸葛亮是瑯邪的望族,先祖諸葛豐曾在西漢漢元帝時做過司隸校尉(衛戍京師的長官)。諸葛亮父親諸葛珪,字君貢,東漢末年做過泰山郡丞。
提起木牛流馬,還得從黃月英與諸葛亮的婚事談起。黃月英是東漢末年沔名士黃承彥的獨生女兒,受其父親及其父輩們的耳濡目染,自幼熟讀經史,多才多藝,是巾幗少有的奇女子,是世界上發明機器人的奠基者、創始人,還可以說是發明創造機器人的開山鼻祖。她發明創造的木狗、木虎、木人,曾使諸葛亮驚羨不已,連連稱奇。諸葛亮對黃月英發明創造的木狗、木虎、木人,更是端詳良久,細細揣摩,默記于心。
諸葛亮隨叔父逃亂來到襄陽,結草廬而居,躬耕苦讀。孤獨的諸葛亮游走襄陽,結交朋友,拜見師長,見識和學業大長。諸葛亮偶然聽說黃家灣有一位才女黃月英,就想求見結交。不料被黃月英的父親黃承彥擋在門外。諸葛亮被黃承彥考來考去,顯示出學識才華,但他爆料自己女兒非常丑。諸葛亮若想娶一個漂亮媳婦的話,就另請高就。諸葛亮下定決心,再次登門求婚,黃月英提出一系列難題難住了諸葛亮。
黃月英為了考察諸葛亮是否真有過目不忘的超人之才,在成親的前一個月,請她父親向諸葛亮提出了“三不”條件,即結婚時,一不坐轎,二不騎馬,三不乘船。(船,隆中民間的旱船)。
這“三不”條件,確實讓諸葛亮為難了一陣子,他想:不坐轎,不騎馬,不乘船,難道叫新娘子步行?再說,我若讓新娘子步行,豈不讓人笑話,況且新娘子面子也過不去,這可叫人如何是好。這可真是件頭疼的事。
眼看離臘月初八的婚期越來越近,諸葛亮坐臥不安,急得在院子里、山坡上團團轉。想我堂堂男子漢、字孔明,真會被這件事難住?
有一天,諸葛亮坐在對面的棋山上,腳瞪一塊石頭,苦思冥想。突然聽見山下有人驚叫:“牛驚了!牛驚了!”定睛一看,原來是山下拉碾子碾米的牛驚了,把碾盤中心的樁拉斷了,牛拉著碾磙在地上跑。諸葛亮望著牛拉的碾磙發呆。猛地,他把自己后腦勺一拍,說道:“有了!”就往家里跑。原來,他想到若在碾磙上安個架子不就可以坐人了嗎?于是,說干就干,他和書童就地取材,鋸的鋸,砍的砍,一連干了三天三夜。
臘月初八,是黃月英出嫁的日子,黃承彥的院里院外擠滿了祝賀的客人,當然也不乏看熱鬧的人——看他黃家姑娘如何到婆家去,看他諸葛亮如何來娶新娘子。
快到晌午的時候,隆中附近的黃家山下,出現了一個彩色的影子,由小到大,越來越清楚。“接親的來了!”隨著這喊聲,看熱鬧的人從黃家院子里涌出。取親的隊伍中,只見諸葛亮和書童一前一后坐在一個被紅色布幔圍著的“臺子”上,在“臺子”下,一邊一個如同大碾盤一樣的東西滾動著,前面有一個似牛非牛似馬非馬的東西拉著走,說它是轎子沒人抬,說它是馬卻不是馬,說它是船卻在旱坡走。大家圍上去看稀奇!有的摸摸這,有的摸摸那,還有的拍拍那似牛非牛似馬非馬的東西,圍著書童問這是啥東西?書童樂呵呵地對大家說:“這是我家先生為接新娘子而造的‘木牛流馬’!”
諸葛亮娶親用的“木牛流馬”有兩部分組成,后面是諸葛亮根據牛拉碾磙轉發明的高轱轆車,前面是諸葛亮根據黃月英設計的木狗、木虎的原理,制造的木牛流馬。
盡管黃月英既聰明又賢惠,但她畢竟長得有點難看。古往今來,總有不少人替諸葛亮感到遺憾。不過,在黃月英的家鄉湖北襄陽,當地人為這位才女修建的廟宇里,她可一點也不難看,當地還有關于她的動人故事。
當地人說:“黃月英小名阿嬌,長得花容月貌。聽說諸葛亮學識人品俱佳,就很傾慕他,于是托父親主動提親。她請父親在諸葛亮面前說自己很丑,看他是不是一個以貌取人的凡夫俗子。沒想到諸葛亮很爽快地答應了。結婚那天,黃月英頭上蓋著一塊紅布,她想試探一下諸葛亮是不是真的心甘情愿,毫不猶豫地去揭紅蓋頭。沒想到諸葛亮真的二話沒說就揭了蓋頭。面對花容月貌的黃月英,諸葛亮以為弄錯了。這時一臉喜氣的新娘才道出了原委。據說,后來人們結婚,姑娘的紅蓋頭就是從黃月英那兒學來的。”
諸葛亮搖著羽扇風流倜儻、妙計連串,可以說無人不曉。可這羽扇從哪兒來的,就鮮為人知了。
諸葛亮的鵝毛扇代表著智慧和才干,所以在有關諸葛亮的戲曲中,孔明總是手拿鵝毛扇。關于鵝毛扇,民間流傳著這樣的故事,黃承彥的千金小姐黃月英并不丑陋,而是一個非常聰明美麗、才華出眾的姑娘。黃承彥怕有為的青年有眼不識荊山玉,故稱千金為“阿丑”。阿丑黃月英不僅筆下滔滔,而且武藝超群,她曾就學于名師。藝成下山時,師傅贈送她鵝毛扇一把,上書“明”、“亮”二字。二字中還密密麻麻地藏著攻城略地、治國安邦的計策。并囑咐她,姓名中有明亮二字者,即是你的如意郎君。
后來黃承彥的乘龍快婿,就是吟嘯待時、未出隆中便知天下三分的名字中有“明”、“亮”二字的未來蜀國丞相諸葛亮。結婚時,黃月英便將鵝毛扇作為禮物贈給諸葛亮。黃月英問諸葛亮:“諸葛先生,可知道送你羽扇的用意?”諸葛亮說:“是禮輕情義重吧。”阿丑說:“可知還有其二?”諸葛亮百思不得其解。阿丑便說:“諸葛先生,你剛才跟家父暢談天下大事,講到你的胸懷大計,氣宇軒昂、眉飛色舞;但是,我發現你講到曹操、孫權時,眉頭深鎖、憂心于中,我送你的這把扇子是用來給你遮面的。”聰明的阿丑姑娘知道,大丈夫做事要沉得住氣,不能情緒波動,感情用事,更不能讓人家發現,被輕視、被鄙視,而成不了大事。
諸葛亮娶了阿丑后,孔明對鵝毛扇愛如掌上明珠,形影不離。無論是六出祁山,還是草船借箭,空城計……等生死存亡之際,他總是輕搖羽扇,波瀾不興,胸有成竹,勝算在握。諸葛亮功績顯赫,阿丑的功勞卓著。
他這樣做不僅表達了他們夫妻間真摯不渝的愛情,更主要的是熟練并運用扇上的謀略。所以不管春夏秋冬,總是手不離扇。清朝康熙年間,襄陽觀察使趙宏恩在《諸葛草廬詩》中寫道:“扇搖戰月三分鼎,石黯陰云八陣圖”,就足以證明諸葛亮手執鵝毛扇的功用以及他手不離扇的原因。
建興十二年(234年)二月,諸葛亮于北伐途中在五丈原(今陜西岐山南)病故,溢號忠武侯。
諸葛亮在隆中完成了學業、交友、婚姻大事,磨礪成才,策略驚天,智慧蓋世。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發表了千古流傳的《隆中對》,毅然出山,譜寫出驚天動地的傳奇。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