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袍的美恒久地流淌在每一個中國女子的血液里,不必托付地、不必交代地世襲承傳著。它是每個中國女子的心病,不分年齡段地在一生中復發,于是,旗袍便以曇花般的姿態一再盛開。
無數次地聽說過為做一件旗袍而煞費心思的故事,那種期待無異于一種煎熬,就像戀愛,其中的美其中的享受大多來自自己的想象,結果卻總是悵惘的,正如許多無法落實的虛妄的愛。
20世紀三、四十年代應該說是中國近代女裝最為光輝燦爛的時期,讓全世界家喻戶曉的Chinese dress(旗袍)實際上指的是就是這個時期的旗袍。修長而收腰的旗袍配上燙發、項鏈、耳環、手表、皮包,再加上透明的絲襪和高跟鞋,中西合璧,是當時最時尚的裝扮。阮玲玉、胡蝶、周璇,這些當時紅極一時的明星,無一不與旗袍緊密的連接在一起。穿上旗袍,女性的特點,尤其是腰和臀的相得益彰得到了充分的強調。旗袍的出現為東方女性展示自己窈窕的身段和柔美的曲線,提供了最相配的條件。因此,旗袍,也就很快成了中華女性的“國服”并一直流行到五十年代,甚至60年代初期,還仍然能夠“偶爾露崢嶸”。
到了六、七十年代,在那個激動的歲月,旗袍終于被冷落了,“文革”的10年間,旗袍幾乎絕了跡。直到八、九十年代,旗袍再次露面,但已經沒了三、四十年代那絕頂的人氣。只是到了近十幾年,旗袍才又作為正式的禮服出現在各種國際禮儀場合,依然那么風姿綽約,養眼撩人。
2000年,香港著名導演王家衛拍攝的電影《花樣年華》,張曼玉身穿一件素雅的格子旗袍,緩緩走上狹窄的閣格,她順著木制的樓梯拾級而上,旗袍下那柔軟的線條,緩緩擺動,搖曳出若隱若現的性感。張曼玉在電影里,先后變換著穿了幾十款美麗絕倫、做工精致的旗袍,這些旗袍配在張曼玉身上,款款都光彩照人,風月無邊,迷倒了全世界的華人男女。于是,電影上映以后,又一波“旗袍熱”興起了,有人竟然點名要求定做“張曼玉式旗袍”,還有的廠家則計劃生產“張曼玉牌”旗袍。
其實,按現代人的審美觀點,旗袍的魅力并不來自東方女性的優點,倒是來自她們自身的缺憾。也就是說,跟西方女人比起來,東方女人的腰部略長,臀部稍低了點兒。比如日本女人就為此把自己裝在和服里,只露出后頸部,讓人聯想到掩蓋的風流和關不住的春色。中國女人則反其道而行之,她們發掘出了自己腰身的特有韻味,用旗袍恰到好處地突出了身體的中段曲線。當然,正因為旗袍的這個特點,也就決定了旗袍在打扮女人方面是排外,它拒絕給予人高馬大的外國女人以美感,而只裹住東方女人那矜持與欲望雙重煎熬的心。
現代服裝時尚的關鍵在于露出度,而旗袍在這一點上毫不遜色的。它的短袖可以任女性的上肢肆無忌憚地搖擺于燦爛的陽光之下,它的開衩又讓女性的下肢時隱時現地勾引著男性貪婪的目光和蠢蠢欲動的心,正所謂“微風玉露頃,挪步暗生香”。當淑女們穿著它站在人前時,會顯得端莊大方,亭亭玉立;可當時髦女郎坐上黃包車后,那彎曲的下肢便原型畢露,弄得《子夜》里的老太爺不敢再睜開眼睛。旗袍就是這樣,總是徘徊于典雅與風騷、正經與不正經之間,這也許正好是女人的真實寫照。
絲綢是旗袍最好的面料,旗袍也是絲綢最好的歸宿。無論是大家閨秀還是小家碧玉,只要配上這神奇的絲織品,便會透出高雅的氣質,像那高貴的景泰藍,內斂而不張揚,沉靜而不花哨。簡直可以說旗袍就是中國女性形體與精神的完美結合。
中國第一個穿著旗袍登上美國國會演講的是40年代的宋美齡,她那小巧勻稱的身材,不卑不亢的態度以及純正的貴族英語,曾經征服了美國和世界,從而為她的丈夫,也為中國博得了同情和尊重。不朽的名作《羅馬假日》里,有句臺詞還提到了宋美齡,可見她在那個年代的知名度是非同一般的。作為中國的第一夫人,最后一位身穿旗袍向世界展示中國女性豐采的是國家主席劉少奇的夫人王光美,可惜,她很快就伴隨著那沒有旗袍的年代,銷聲匿跡了十幾年,無情的歲月流淌掉了她最美好的時光。
今天,旗袍仍然施展著它無窮的魅力,鞏俐、章子怡等現代中國女性的代表們,在國際電影節的頒獎儀式上穿著它頻頻亮相,為中國做著廣告。旗袍之所以能夠伴隨女主人登上世界社交舞臺,就是因為它太有中國特色了。也正是因為它的太民族化,所以它才是世界的。
旗袍,是飄移的瓷器,是舞動的絲綢,我們看它千遍不厭倦,是因為它總能風光無限隨人愿。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