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年方是十四,嫁與貴州彝族黔部水西(今大方)君長、貴州宣慰使靄翠為妻。其夫靄翠,彝名隴贊阿期,系貴州彝族默部德施氏勿阿納四十六世孫,元末襲任順元宣撫使,八番順元宣慰使加云南行省左丞。明太祖朱元璋滅元后,在金陵(今南京)建立明王朝中央政權,于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撤銷原元建制,設貴州宣撫司。
電視劇《奢香夫人》中的靄翠君長與奢香夫人大婚
靄翠與水東的宋蒙古歹、普定的女總管適爾等先后率部歸附明王朝。朱元璋皆"予以原官世襲","賦稅聽其輸納"。以靄翠為貴州宣撫使;宋蒙古歹為宣撫同知,并賜名曰"欽"。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朱元璋鑒于靄翠統轄的水西領地較廣,是控制川滇黔邊境的戰略要地,民族眾多,具有不屈不撓的反抗精神,兵力強大,行動統一,其對西南政局的穩定,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于是下詔,"升貴州宣撫司為宣慰司,以靄翠為宣慰使,宋欽為宣慰同知,令靄翠位各宣慰之上,設治所于貴州城內(今貴陽)"。奢香自幼聰明能干,好學深思,婚后成為靄翠的內助,經常輔佐丈夫處理宣慰司的許多政事。
在與丈夫共同生活的過程中,奢香逐步增長了攝政理事的政治才能,以賢能聞名水西各部,受到族人愛戴、尊稱為苴慕,即君長之意。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水東的宋欽死去,由其妻劉淑貞代襲宣慰同知一職。同年,靄翠病逝。由于子尚年幼,不能承襲父職,奢香毅然克忍居孀撫孤之痛,代襲貴州省宣慰使職。
奢香襲職攝政后,正值明王朝揭開消滅故元梁王政權,統一云南之戰的帷幕。盤踞在云南的割據勢力主要有故元梁王和土酋段氏。梁王把匝剌瓦爾密以昆明為其統治中心,在明王朝建立后,仍奉元朝正朔,服從退據蒙古沙漠的元朝殘余勢力的命令。土酋段氏控制著大理一帶,雖然直屬北元政府管轄,但處于半獨立狀態。洪武十四年九月,明太祖朱元璋命潁川侯傅友德為征南將軍,永昌侯藍玉為左副將軍,西平侯沐英為右副將軍,率師30萬人,從四川、湖南兵分兩路,經貴州南征云南。
盤踞在云南的元蒙割據勢力視云、貴、川三省交界處的黔西北為軍事重地,暗中與這一帶的土酋相勾結,企圖屯兵固守,阻止明軍征討。奢香審時度勢,以國家統一為重,堅持不卷入使西南分裂割據的旋渦,積極讓明軍在水西境內安營扎寨,主動貢馬、獻糧、通道,支持明軍經貴州進伐云南。再是憑借水西與西南彝族各部的宗族姻親關系,親自出訪烏撒(今威寧)、芒部(今云南鎮雄)等地,向諸土酋宣以大義,曉以利害,進行勸說開導,從而使割據勢力失去支持。明軍順利進入云南,一舉消滅元守軍,梁王自縊而死;再又揮師攻克大理,土酋段氏就擒,從此結束云南割據勢力的統治,使明王朝實現了對西南邊陲的統一,奢香為國家的統一,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電視劇《奢香夫人》中寧靜飾演的奢香夫人
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明王朝派駐貴州的封疆大吏--都指揮使馬燁,執文化偏見,視奢香為"鬼方蠻女",對其攝貴州宣慰使職政績卓著,忌恨不滿;又好事貪功,對改土歸流急于求成,不顧當地民情,企圖以打擊彝族各部頭領為突破口,一舉消滅貴州少數民族地方勢力,"代以流官"、"郡縣其地",達到邀功朝廷,專橫貴州的目的。因水西奢香力量最強,就把矛頭對準奢香。為此馬燁作了充分的武裝準備,等待機會。是時,有人污蔑奢香,馬燁即借機將奢香抓到貴陽,用彝族最忌諱的侮辱人格的手段"叱壯士裸香衣而笞其背"。以為如此激怒奢香,擴大事態、就可趁機出兵,大動干戈。
奢香無辜受到辱撻,極為忿怒,折斷所佩革帶。與宣慰同知劉淑貞"走訴京師",朱元璋下定決心召回馬燁,定以"開邊釁,擅辱命婦"之罪,將其下獄。然后賞賜奢香金銀和絲織品等物"遣之歸","命所過有司,皆陳兵耀之"。臨行,又在御花園設宴款待奢香,鄭重餞別,奢香在同馬燁的較量中,"居然巾幗丈夫雄",終于兵不血刃,洗雪撻辱,金殿勝訴,揚眉吐氣。她的勝利,客觀上起到了反對分裂,消弭戰亂,維護了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的進步作用。
奢香回到貴州后,一面宣揚朝廷的威德,使"諸羅大感服",人心安定;一面履行諾言,刊山通道。在洪荒草昧,"羊腸險惡無人通",雪棧云林,"落落千秋無通款"的貴州高原,奢香親率各部,組織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披荊斬枳剪蒿萊","鑿山刊木穿蒙茸",開辟出以偏橋(今施秉縣境)為中心的兩條驛道:一條向西經水東(今貴陽東北)過烏撒(今威寧)達烏蒙(今云南昭通);一條向北經草塘(今修文灑坪蜈蚣橋)、陸廣(今修文六廣)、谷里(今黔西谷里)、水西(今黔西城關)、奢香(今大方大渡河橋西北)、閣鴉(今大方響水小閣鴉)、歸化(今大方雙山歸化)、畢節(今畢節二鋪)等九驛(龍場驛為首,故稱"龍場九驛"),歲貢馬匹和廩積。
"鬼國山河改,皇華驛路存";"九驛郵初置,三巴路已通"。奢香主持開辟的驛道,成為縱橫貴州以達云南、四川、湖南邊境的交通要道,改變了貴州險阻閉塞"夜郎自大"的狀況,溝通了邊疆與中原內地在政治、經濟和文化上的聯系,增進了漢民族與西南各兄弟民族的交流,促進了貴州的經濟開發和社會進步。"龍場九驛"成為奢香為國為民建樹煌煌業績中的一座豐碑。明王朝亦把奢香當作巾幗功臣。明太祖朱元璋曾這樣稱道:"奢香歸附,勝得十萬雄兵!"
"九驛路開山失險","自是大道通而西南益辟"。從此之后,奢香多次到金陵,通過朝覲、稟呈政務、輸賦、進貢地方物產和馬匹等活動,使貴州和明王朝中央政權的關系更加密切起來。"每歲貢獻不絕。報施之隆亦非他土司所敢望"。通過廣泛地接觸漢族地區文化。奢香開闊了眼界,深感貴州遠在邊陲,貧困落后,決心"躬親倡文明"。奢香攝職期間,多方接識中原內地的才人學士,聘迎漢儒到貴州興辦宣慰司學,傳播漢文化;招來能工巧匠,傳授先進的耕織技術,開置農田,發展生產;倡導彝漢融和,安居樂業。
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奢香將長大成人的獨子阿期隴的派到金陵,請入京師太學讀書,明太祖朱元璋特下詔"諭國子監官,善為訓教,庶不負遠人慕學之心"。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阿期隴的學成而歸,朱元璋賜予三品朝服并襲衣、金帶等,并欽賜姓"安",漢名亦叫安的。同年十月,奢香派遣子媳奢助及把事頭目允則隴,帶上被朱元璋賜名曰"飛越峰"的水西名馬60匹入朝獻恩。經過奢香的勤政治理,苦心經營,使莽莽黔山彝嶺的水西地區,社會安定,民族和睦相處,經濟發展,文明氣象日昌。
洪武二十九年(公元1396年),年僅35歲的奢香不幸病逝。明太祖朱元璋特派使臣到水西,參加奢香的葬禮,加謚奢香為"大明順德夫人"。
奢香墓位于貴州省大方縣城北面云龍山下、烏龍坡頭的洗馬塘畔,距市中心0.5公里。是國家級重點保護文物。墓葬幾度毀興。清康熙初年,平西王吳三桂率兵“平南蠻”、“剿水西”時,奢香墓及附屬設施皆毀于兵燹。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奢香后裔安淦辛呈文大定府,請予修葺,后由大定知府與黔西知州主持,進行了部分維修。1949年時,只剩清代石墓和罩碑殘存于迷離荒草之中。1964年,貴州省人民政府將奢香墓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79年初步修復。1985年正式重建。1988年,國務院批準分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