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美輪美奐的旗袍現在在哪里?在老太太箱底還是大戶人家的閣樓上?
在所有的收藏家中,以收藏織繡服飾為主的不多,而收藏旗袍的就更少了。
旗袍這一名詞的含義被搞得寬泛,至少有很多人把清代的袍服也算在內。我在這里說的旗袍僅僅指民國至現代的那種以立領、收腰、開衩等為特征(不一定同時具備)的女袍,或者說是中國式的onepiecedress。
現代穿旗袍的女性不多,但仍然有;現代旗袍中有不少既保持了一些傳統韻味又能體現時尚之美,所以也有收藏價值。但是,大多數收藏家對于仍然在源源不斷地生產著的物品是不會產生多大興趣的。如果有誰想認真地考慮收藏旗袍,他的注意力一定會集中于民國這一階段。
20世紀上半葉中國人民經歷了太多的戰亂和苦難,人們總是從政治或經濟的角度去研究這一段歷史,常常忽略了這樣一個事實,即民國時期是中國服飾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時期。中西文化的融匯,傳統與時尚的交鋒,竟造成一種兼收并蓄多樣化而有特點的艷麗之美,而旗袍就是這種美的一個典型。
民國以前的“旗袍”,還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旗袍,還不是一種變幻無常的時裝,“旗袍”二字只是“旗人所穿之袍”的簡略;民國以后的旗袍,則再也沒有超出民國旗袍已經到達的高度。
民國旗袍所用的材料,有傳統的錦緞絨繡,也有印花綢和印花布等較為輕薄也更為新潮的織物。紗羅一類鏤空面料,在清代雖然也有,但在民國時期卻為夏季旗袍所常用。另外,香云紗、夏布一類的傳統材料,由于實用和舒適,則更為平民所喜好,更多地用于日常生活之中。
民國旗袍的款式變化極多。首先,通過裁剪打省等方法使其廓形符合和顯示女性體形的曲線,這是民國旗袍區分于清代袍服的一大特點。其次是領,清代袍服多無領,有領者也無多變化;而民國旗袍之領則高可掩頰抵耳,低則若有若無。
民國旗袍散在民間的仍然不少,被收藏于博物館的反而不是很多。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