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內畫鼻煙壺,享譽世界近二百年。因為內畫是將筆伸入如豆的小瓶口內,在容器內壁上,畫出正面(外面)看來纖毫無差的山水、人物、走獸,確是一種高難度的絕活。清代咸豐間書法家趙之謙寫過《煙壺考》,指出:玻璃煙壺之制造,被稱作“皮”(多人疑為“坯”的轉音)。北京曾有“辛家皮”,“勒家皮”;還有與辛家所產類似的“袁家皮”。樊增祥有詩詠之:“陶分哥、汝千金貴,料品辛、袁五色寒。”從趙之謙、樊增祥能以詩文寫到煙壺,可見聞鼻煙和煙壺,在京師士庶中的地位。
自利瑪竇把鼻煙傳入中國后,中國裝鼻煙的容器,由玻璃藥瓶而變得多姿多彩,就材質說,有料器(玻璃)、水晶、瑪瑙、翡翠、象牙及陶瓷等。用透明材料所制,最初是所謂“套料”,是在小玻璃煙壺外面,用紅、黃、藍、白、黑彩色釉料,在煙壺素坯外面,纏繞裝飾著彩色花卉、草紋、螭龍、云紋等,多者可套上五種色料,故以“五套”名之。到道光、咸豐間,傳說有潦倒文人,在鼻煙聞盡后,又犯煙癮,乃用勺挖取煙壺內壁附著的殘余煙屑,從外面觀看,劃痕交錯,近乎圖畫,頗有情趣。受此啟發,便產生了內畫藝術。最初為墨色簡筆畫;后來用曲筆(竹簽烤成彎頭),最后又在簽頭添加鼠須,精心勾勒或渲染,便是內畫。但煙壺內壁光滑,是畢榮久(一說為畢龍久)首創用粗鐵砂,灌入煙壺素坯內搖晃,形成麻面,繪畫就方便多了。
內畫初分京派和山東派,如內畫煙壺中的《定軍山》戲人,老黃忠旗靠相當,面相英武清癯,而且一望便知是以此戲為拿手的名伶譚鑫培,已成內畫藝術經典之作(現藏大英博物館)。作者便是京派的馬少宣;此外還有葉仲三、周樂元、甘桓等名家;我曾見周樂元的內畫山水,古樸蒼潤,落墨不凡。光緒年間,專門制造壺坯和套料煙壺的山東博山,人才輩出,有藝人王風浩,曾從周樂元學藝,回到博山收畢榮久(當時十七歲)為徒。畢又與薛向都、孫坦普共同鉆研內畫藝術,他們就成了山東第一代內畫宗師。山東畫派以繪畫人物眾多出名,如《百美圖》《百子圖》《水滸一百單八將》,都是在一瓶之內人物云集,不同于近年用多瓶各繪幾名人物,而以瓶數總稱為“百”。
進入現代,聞鼻煙的很少了,但內畫藝術仍然在發展。煙壺之外,如瓶、球、爐等,內壁皆能繪畫,且外觀渾然一體,天衣無縫。內畫藝術的發展與葉仲三之子奉祺、曉峰的傳播分不開;他們身在北京工藝研究所,但桃李滿天下。河北衡水的王習三為一代內畫大師,即曾受業于葉氏;河北的王立夫、李秋伏還曾到津獻藝。在廣東,有吳松齡開拓的“嶺南畫(內畫)派”。國際友人甚贊賞中國內畫,稱“瓶內畫”為中國一絕,并建有國際組織。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