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歲就能背誦古詩,七歲就寫出了第一部小說,和現今的清華才女蔣方舟一樣,天生我材必有用。然而,正是這位創造一代文風奇跡的女子,生活里的智商與愛因斯坦不相上下。典型的偏才,要在如今的復雜社會下,還能如此灑脫安逸地寫下去嗎?一切都是未知…
張愛玲出身名門,根底好加上教育優使得聰明伶俐的她自小才情斐然,舉手投足間便是詩意盎然、流芳醇香。每日與夢里的故事打交道,與虛擬的男女情愛碰撞火花,脫離的生活便飄然得有些虛無了。想來,每每成就一本著作的時候,她的內心也在無數的字碼面前得到了滿足,生活以外的滿足。至于平常人家的日子,便在這樣的超然境界里被遺忘。
“我發現我不會削蘋果。經過艱苦的努力我才學會補襪子。我怕上理發店,怕見客,怕給裁縫試衣裳。許多人嘗試過教我織絨線,可是沒有一個成功。在一間房里住了兩年,問我電鈴在哪兒我還茫然。我天天乘黃包車上醫院去打針,接連三個月,仍然不認識那條路。”顯然,她不是賢婦良母的中國傳統女子,一如書里的那些煙塵艷女花季少女一般。
寫出那么多傳世作品的張愛玲,筆下的感情或濃紅淡、或喜或憂,攙雜的人生味道很豐富;然而人間生活中的張愛玲,不懂自理看不明愛情、理不完愁緒,小世界的情感糾葛很復雜。亂了的心靈,在精神的時空里可以找到更廣闊的釋放,那些明暗里的故事便這樣誕生在讀者面前。從來沒有人認為她是個全才,卻因此影響著一代人或多或少的人生。
其實,不僅僅是張愛玲,許多在某些領域有杰出貢獻的人,在生活上,在社會實踐中都不是“全才”,某些方面非常出色,而在其他方面卻很低能,這是屢見不鮮的。馬克思是大思想家,但他的字寫得非常差,當年報考“公務員”就因為字太差而未被錄取,而他的《資本論》第二部、第三部的手稿,據恩格斯說,有些字,甚至是連作者自己都不能認識的。恩格斯只好一個一個地猜。所以,這手稿,只有熟悉馬克思思想的恩格斯才能整理,別人做不到。
多年來,我們的教育都是“標準化”的教育,一個模子刻出來的東西早已過時沒有超越性,這樣的事實擺在眼前。然,幾千年的孔子學說并未讓后人領悟其精華,盡管清華開始招四百分的才女蔣方舟。作為一個新聞,“個性教育”、“創新教育”更多的只是口號罷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還需努力!...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