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壽縣,古稱壽春、壽陽、壽州,楚文化在此積淀深厚。這里曾是“淝水之戰”古戰場,“雞犬升天,投鞭斷流、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等歷史典故,膾炙人口,流傳至今。 壽縣境內的八公山,古稱“紫金山”,此山蘊藏著大量獨特的天然石種——紫金石, 石色赤紫而質潤澤。開掘紫金石制硯,始于漢,盛于唐。我國現存最早最完善的北宋宰 相杜衍之孫杜綰所著《云林石譜》中記載:壽春府壽春縣,紫金山石出土中,色紫、 琢為硯,甚發墨,叩之有聲,余家舊有風字樣硯,特輕薄,皆遠古物也。
《中國美術辭典》,“文房四寶”欄載:紫金石硯產于安徽壽春(今壽縣)紫金山, 亦稱壽春石硯,宋代大文豪蘇東坡借得米芾所藏紫金硯,囑其子入棺隨葬。大書法家米 芾在他的傳世書法作品《紫金帖》中曰:“新得紫金右軍鄉石,力疾書數日也,吾不來, 果不復用此石矣!”“蘇子瞻攜吾紫金硯去,囑其子入棺。吾今得之,不以斂。傳世之物,豈可與清凈圓明本來妙覺真常之性同去住哉!”此外,米芾的《寶晉英光集》卷八還載有雜志一則記此事:“吾年老才得紫金石,與余家所收右軍硯無異,人間第一品也,端、歙皆其下”。 清代大書畫家鄭板橋《題丁有煜硯銘》曰:“南唐寶石,為我良田,縝密以粟,清潤而堅,麋丸起霧,麥光浮煙,萬言日試,倚馬待焉,降爾遐福,受祿于天,如山之壽,于萬斯年”。 經安徽省地礦局三一三地質實驗室取樣分析,紫金石含鈣量很高,而且含有鍶、鉬、鉀、碘等多種人體必需的礦物元素。此石“質堅、潤澤、發墨”三美豐韻天成。該石有紅、黃、紫、綠、青、赭、黑等色,可分為紫金、魚子紅、月白、黃金帶、紫金帶、花斑、蟹殼青、金黃、碧玉、墨玉、黑子等十一種之多。 為了繼承、弘揚紫金石制硯這一傳統工藝,壽縣紫金石藝研究所戚良伯、柏玉麟積極開發研究紫金石硯產品,大膽進行創新,開發出紫金硯精品,受到書畫家、專家、學者和收藏家的好評和青睞。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