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棋書畫為中國文人四藝,而琴居首位。
古琴的歷史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古代的文人賢士們,常以擅彈古琴而聞名于世,我們所景仰的至圣先師——孔子,就是一位著名的古琴作曲家和演奏家;春秋時期著名的民間音樂家伯牙在蓬萊島上的學琴經驗,讓我們體會了“靜觀天地,師法自然”的智慧;三國時代著名的“空城計”,諸葛亮以悠然彈奏古琴時,所營造出來的氛圍,智退了司馬懿的十萬大軍;魏晉時期,竹林七賢的嵇康精于琴藝,雖然遭到司馬昭的誣陷,但在臨刑前他泰然自若演奏了廣陵絕響,感天動地,驚鬼泣神。這些都是歷代著名的琴家軼事,從這些故事中我們領略了中國士大夫以及文人雅士,對于古琴藝術的精神境域。
所謂“焚香操琴”,對琴樂藝術的欣賞,講究的是一種“凈”與“靜”的體現。根據桓譚《新論》(琴道篇)中記載:“昔神農氏繼庖羲而王天下,亦上觀法于天,下取法于地,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削桐為琴,繩絲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焉。”也就是說,“琴”的構造象征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
既然是由圣賢所制造,“琴”理所當然的成為發揚先賢道德精神的工具。因此,“琴”在制作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都蘊含著特殊的意義。例如:“琴”的形狀以前寬后狹為標準,其實是象征尊卑的意涵。《風俗通》中記載了:“琴長四尺五寸,法四時五行也;七弦者,法七星也,大弦為君,小弦為臣,文王、武王加二弦,以合君臣之恩。”說明了“琴”最初的五弦象征五行,到后來增加文王、武王的二弦,則是有君臣之恩的意義在里面。至于古琴上的十二徽分別象征十二月,而居中最大的徽代表君王,象征閏月。另外,古琴有“泛音”“按音”和“散音”三種音色,分別象征天、地、人之和合。
古琴音樂之所以能夠給予人們一種曲調高古的意境,這是因為古人對于彈琴的時機、心情、儀容以及氣氛等,甚至在對象的選擇上,是非常講究的。有所謂“六忌、七不彈”之說。“六忌”是指大寒、大暑、大風、大雨、迅雷以及大雪六種天象氣候,“七不彈”則是指:聞喪者、奏樂時、事冗時、不凈身、衣冠不整、不焚香以及不遇知音等七種情況,都不是彈琴的好時機。
明代《神奇秘譜》在序中,即開宗明義指出:“然琴之為物,圣人制之,以正心術,導政事,和六氣,調玉燭,實天地之靈氣、太古之神物,乃中國圣人治世之音,君子養修之物。”“琴”被視為圣人治理國事的圭臬,君子修身養性的憑借,所以只要是違反了圣人與君子的風范,一律不準彈琴。班固在《白虎通》中所記載的這段話,替“琴”的內涵做了最佳的注解:“琴者,禁也。所以禁止于邪,以正人心也。”可見“琴”有禁止淫邪以匡正人心的蘊含。
古人借由古琴藝術體現出人世間的優美、崇高與睿智,講究的是“天人合一”與“天地相通”的境界;因此,古琴音樂比起其他中國樂器,更深入地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展現出君子修身養性的精神境界。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