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燭臺在明清兩代十分盛行,這與蠟燭工藝的改進(jìn)提高分不開。我國在宋代以前,一直還在使用蜂蠟和白蠟作為蠟燭的主要原料。到明清時,我國南方因地制宜,首先使用植物油制作蠟燭。《天工開物-膏液》還詳細(xì)記載了用皮油制造蠟燭的方法,這種植物油蠟燭使?fàn)T臺變得更為普及。
八方蠟臺的異域風(fēng)情
明代初年流行八方燭臺,燭臺上置蠟燭形插柱。這種燭臺是明代早期根據(jù)國外市場的需求而生產(chǎn)的一種燭臺樣式,造型仿自伊斯蘭金屬器皿。燭臺口部和臺座均設(shè)計成同形八棱狀,燭筒管呈深杯形,便于安放軟芯蠟燭;中有束腰,以承燭淚;下連一個八棱柱,柱下的燭座也有束腰。
清嘉慶黃地粉彩纏枝燭臺
1983年,江西景德鎮(zhèn)珠山永樂前期地層出土了一件甜白八方燭臺,表明了永樂初期就燒造此種燭臺。傳世八方燭臺多為宣德年間制作,上海博物館收藏的一件宣德青花花卉紋八方燭臺,亦仿伊斯蘭金屬器皿,插口與底座均作八棱臺式,中部作錐柱形,連接插口與底座。底座臺面下凹以承燭淚。該器通體繪纏枝花卉,座壁八方形內(nèi)均有卷曲的花枝紋。大概因為用于出口,所以此類燭臺一般制作精致、工藝精美。
立式燭臺最具特色
立式燭臺是明清時期燭臺中最具特色的形制。明代常見的萬歷青花花卉燭臺,臺座似古鐘坐地,座壁鏤孔中空,座連柱,柱上部和下部各有一小一大兩個獨盤,均呈六邊形狀,小盤中豎立有長燭;通體或以云朵紋、仙鶴紋為飾,或以右線、珠、珊瑚、犀角等道教圖案八寶紋裝飾,甚至還用“干”“坤”二卦作繪,并在大燭盤下用青花書以“大明萬歷年制”款。
清代以后,這種立式青花燭臺極為盛行。譬如,南京博物院收藏的乾隆青花御題詩紋燭臺就是一件難得的精品。其三層圓盤,上盤直徑最小,呈折沿淺盤式,中心豎一根燭?以插燭,下伸小膽瓶式中柱,上部有凸棱,中盤直徑最大,折沿淺斜腹,下段中柱上細(xì)下粗,其間有一紡輪式的凸棱,下盤中部如覆盆式凸起,底亦隨式內(nèi)凹,盤邊有一道凸沿。《清檔》中稱此為書燈。
粉彩、五彩、斗彩競爭艷
明清瓷業(yè)高速發(fā)展,出現(xiàn)了粉彩、五彩、斗彩等新品種,燭臺也隨之出現(xiàn)新品,各種色地交相輝映,構(gòu)成了五彩繽紛的燭臺世界。譬如,南京博物院收藏的一件嘉慶黃地粉彩八吉祥紋燭臺為五供中的一件,由底座、中盤、立柱和燭盤組成。底座下為一覆式敞沿的深腹碗,上為一鼓腹收口的圓燈籠形柱座,上承中盤。一下粗上細(xì)的圓形立柱立于中盤正中,上置圓盤形燭盞,通體施黃地粉彩八吉祥紋。
工藝燭臺扮靚宮廷
明清時期的燭臺生產(chǎn)出現(xiàn)了一種新情況。由于宮廷裝飾的需要,出現(xiàn)了玻璃、掐絲?瑯等多種質(zhì)地的燭臺造型。但是這種燭臺一般作為一種工藝品,以裝飾布置廳室。
這種燭臺在北京故宮博物院有大量收藏,譬如,清乾隆掐絲?瑯仙鶴燭臺通體掐絲紋飾,鶴身以白色釉為主,頭頸部及尾部飾黑釉,鶴頭頂上有紅釉一塊;圓形底座以灑藍(lán)釉為地,上半部有銅鍍金長方框,框內(nèi)陰刻“大清乾隆年制”橫行楷書款。
清雍正畫琺瑯事事如意燭臺造型端莊,由底座、托盤、燭組成,通體施淺藍(lán)色?瑯釉為地,底座飾彩色纏枝蓮花八朵,每朵花芯均為一黃地開光,內(nèi)分別書“事事如意,十方平安”;底淺藍(lán)釉,為黑色“雍正年制”仿宋體款。
乾隆藍(lán)玻璃刻花燭臺以藍(lán)玻璃制成,最上面是一圓形燭盤并有一銅質(zhì)燭?,燈盤下為圓管立柱,柱下為大口淺盤,盤下又有一圓柱,最下為覆碗式高足。燭臺中腰處刻有“乾隆年制”款。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