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女權運動,最初是從兩個方面展開的:一為興女學,一為不纏足。而女學的興辦、女子教育權的獲得,是女權運動得以開展并取得實質進展的首要因素。晚清女學,自19世紀40年代就已開始,但直至19世紀末,還主要是外國傳教士經營,傳教士開辦的女學堂在中國各地已有數百所,但真正進入這類學校的女孩子,基本上限于下層平民階層(孤兒和上不起學的窮人),女學沒能影響中國上流社會。
隨著戊戌維新運動的興起,在引進西方天賦人權、自由平等、個性解放等民主思想的同時,男女平等、婦女解放的思想和理論也一起輸入中國,女子教育逐漸被提上社會改革的議事日程,中國新式女子教育在晚清之際開始興起。
1907年3月8日,清政府頒布了《奏定女子小學堂章程》《奏定女子師范學堂章程》,規定了女子學堂分為初、高兩等,學制各4年,凡是女子學堂學生,一律禁止纏足。《學部奏定女子師范學堂章程》還規定:每縣州必設立女子師范一所,初辦可由官府籌設,并允許民辦,學制亦為4年。接著,女子職業教育也經呈準而在各地展開。清廷的態度鼓勵了地方官吏辦學的積極性,舉辦女學成為地方政府的時髦之舉,當作地方實行新政、立憲的主要政績之一,因而客觀上推動了各地女子教育的發展。
從晚清到民初,中國處在一個新舊遞嬗的歷史時代,中國女學也經歷了一段艱難曲折的發展道路。女子學校的創辦,其意義不僅在于培養了中國第一代新型的知識女性,同時,也是對中國沿襲了數千年的“男尊女卑”封建陋習的挑戰,從而成為近代中國婦女解放之先聲。
1876年北京慕貞女校的學生和舍監。
1880年北京慕貞女校的校舍。
1881年北京慕貞女校的師生。
1892年福建泉州培英女校的學生。
1892年福建泉州培英女校師生合影。
1893年福建泉州培英女校的學生。
1893年福建泉州培英女校師生合影。
1895年福建泉州培英女校的教室內。
1895年福建廈門閩南女子學校。
1897年福建泉州培英女校的學生。
1897年福建泉州培英女校學生。
1900年浙江溫州女子學校的學童。
1902年煙臺女子學校。
1904年北京慕貞女校的教室內。
1907年北京慕貞女校的畢業生。
1908年北京慕貞女校的數學課。
1910年北京慕貞女校的女學生。
1911年廣州東北部客家女校的學生。
1933年廣東汕頭淑德女校的第一屆畢業生,都已60多歲了。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