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風華絕代,才情橫溢。她的美貌為世人艷羨,她的成就為世人矚目,她的愛情故事為世人津津樂道……她的一生就像一曲天籟之音,雖來自人間,卻如天響,流暢、激蕩、悅耳、甜美——林徽因。
林徽因(1904-1955年),福建閩侯人,父親林長民也是學貫中西的著名學者,后任北京政府憲法起草委員會的委員長。林徽因天生麗質,有著超人的才智以及美妙的歌喉。家庭文化氛圍的滋養,西方雅典文明的長期熏陶,使林徽因不僅充滿東方美人的神韻,而且滲透了西方仕女優雅高貴的氣質。歲月的流逝并沒能掩蓋她的名字,她是美貌與氣質的完美結合,是一個才情橫溢的詩人、一個入木三分的評論家,更是一個卓有成就的建筑學家。
一、詩人
梁思成說過:“林徽因是個很特別的人,她的才華是多方面的。不管是文學、藝術、建筑乃至哲學她都有很深的修養。她能作為一個嚴謹的科學工作者,和我一同到村野僻壤去調查古建筑,測量平面爬梁上柱,做精確的分析比較;又能和徐志摩一起,用英語探討英國古典文學或我國新詩創作。她具有哲學家的思維和高度概括事物的能力。”
20世紀30年代她業余創作出了具有專業水準的文學作品,其范圍涉及詩歌、散文、小說、戲劇各個領域,在京派作家圈中聲譽鵲起。林徽因是詩人,一生寫過幾十首詩,在詩歌創作上有明顯的新月詩風格。1923年,徐志摩、胡適等人在北京成立新月社,林徽因常常參加新月社舉辦的文藝活動,曾登臺演出印度詩人泰戈爾的詩劇《齊德拉》,飾演主角“齊德拉”公主。1931年4月,她的第一首詩《誰愛這不息的變幻》以“徽音”為筆名,發表于《詩刊》第二期上。緊接著她又先后在《詩刊》、《新月》、《北斗》、《大公報》等刊物上發表了幾十篇作品。這些作品中大部分是詩歌,也有散文、小說、戲劇和文學評論。她的詩作風格如人,不僅清麗溫婉,而且韻律自然,深受文學界和廣大讀者的推崇。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詩作《你是人間四月天》。林徽因還經常參加北平文學界讀詩會等活動。1936年,平津各大學及文化界發表《平津文化界對時局宣言》,向國民政府提出抗日救亡的八項要求,林徽因是文藝界的發起人之一。林徽因的兒子梁從誡曾這樣評價母親:“在現代中國的文化界里,母親也許可以算得上是一位多少帶有一些‘文藝復興色彩’的人,即把多方面的知識和才華——文學的和科學的、人文學科和工程技術的、東方的和西方的、古代的和現代的——匯集于一身,并且不限于通常人們所說的‘修養’,而是在許多領域都能達到一般專業者難以企及的高度。”
二、建筑學家
當林徽因不到20歲時,就立下了學建筑的志愿,因為她覺得建筑是一個“把藝術創造與人的日常需要結合在一起的工作”。而且建筑所需的不只是奔放的創造力,更需嚴謹的測量、技術的平衡,以及為他人設想的體恤和巧思,這能讓她的聰慧、才干和天分都得以施展。1936年,為了實地測量古建筑,林徽因與梁思成一起登上了寧靜肅穆的天壇祈年殿屋頂。她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敢于踏上皇帝祭天宮殿屋頂的女性。
她是建筑學家,她的丈夫、著名的建筑學家梁思成曾對學生說,自己著作中的那些點睛之筆,都是“她”給畫上去的。1928年春,林徽因與丈夫梁思成學成歸來任教于東北大學建筑系。當時,張學良出資發起的征集東北大學校徽圖案大獎賽,林徽因設計的“白山黑水”圖案一舉奪魁,拿下那次比賽的最高獎金。1931年,林徽因和梁思成辭去東北大學的工作,加入了由梁思成等人創辦的“中國營造學社”。中國營造學社是一個在我國最早應用現代科技對古建筑資料進行搜集整理和研究的學術團體,性質相當于中國古建筑研究學會。1931年至1937年期間,營造學社成員主要做了兩件意義非凡的工作:一是以故宮建筑群為樣板,以故宮內的工匠為師,參考民間建筑則例,編成第一本以現代科學觀點、方法、語言總結中國古代建筑構造的讀物——《清式營造則例》。這本書的出版破解了古代工匠們的千年密碼;二是以河北薊縣的唐代建筑獨樂寺為開端,對華北、山西、河南及江浙的1823座古建筑做了實地測繪考察,并對故宮進行了全面的測繪,出版了《中國建筑參考圖集》10集。林徽因協助丈夫梁思成做了大量的工作,逐漸使學社成為在中國和世界享有盛譽的學術組織。為了搶救掩埋荒野、即將被遺忘的珍貴古建筑,完成《中國建筑參考圖集》的出版,林徽因和丈夫一起遠赴窮鄉僻壤、荒寺古廟,風餐露宿、不辭辛勞地實地考察、研究、整理。
從1930年到1945年,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婦走遍了中國15個省,200多個縣,考察測繪了古建筑物兩百余個,獲得了許多遠溯唐宋的發現,很多古建筑就是通過他們的考察得到了世人的認識并加以保護,像河北趙州石橋、山西的應縣木塔、五臺山佛光寺等。梁思成夫婦的工作為中國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堅實的科學基礎。林徽因還寫下了有關建筑方面的論文、序跋等二十幾篇,部分篇章為其與梁思成合著。抗戰期間顛沛流離,她的病情不斷加劇,最終惡化為肺結核,這在當年屬于不治之癥。她病體支離,卻還要陪著梁思成翻山越嶺到處尋訪古建筑。他們尋訪到那些古橋、古堡、古寺、古樓、古塔,透過歲月的積塵,勘定其年月,揣摩其結構,計算其尺寸,然后繪圖、照相、歸檔,他們的足跡刻印在中華大地諸多的歷史和地理場所。1948年年底,解放軍包圍了北平。梁思成夫婦想到古城無數百年建筑可能毀于戰火,日夜不眠,寢食不安。1949年初的一天,兩位解放軍拿著一張北平軍用地圖突然來到梁思成家,他們要求梁思成夫婦用紅筆圈出一切重要文物古跡的位置,以便被迫攻城時盡可能予以保護,這一舉動讓梁思成夫婦十分感動,隨即消除了對共產黨的疑慮。他們立即編寫了《全國文物古建筑目錄》,這本書后來演變成《全國文物保護目錄》。她協助丈夫梁思成完成了《中國建筑史》初稿和用英文撰寫的《中國建筑史圖錄》稿。北平解放后,林徽因受聘為清華大學建筑系教授,擔任《中國建筑史》課程并為研究生開《住宅概論》等專題課題。新中國成立后,林徽因和梁思成煥發出前所未有的工作熱情。梁思成創辦了清華大學建筑系,夫婦二人共同執教于建筑系,為培養新中國早期的建筑人才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林徽因也迸發出前所未有的旺盛精力,不但出色地完成了所擔負的工作和教學任務,而且還與梁思成合作寫了《城市規劃大綱》、《中國建筑發展的歷史階段》等學術論文。她為《新觀察》等刊物撰寫了介紹我國古建筑的通俗讀物十余篇。在林徽因的建筑論著中,她總是將建筑學家科學、嚴謹的精神和作家的浪漫、唯美的氣質結合得恰到好處、渾然天成。她的學術論文和調查報告,不僅有周嚴的科學內容,而且用詩一般的語言來描繪中國古建筑在藝術方面的高超成就。讀她的論著,不枯燥、不艱澀,反而像在讀一篇美文,愉悅享受�?梢院敛豢鋸埖卣f,除林徽因外,沒有人能夠將科學與文學融合得這樣生動。
1950年,林徽因被任命為北京計劃委員會委員,對首都城建總體規劃提出了具有建設性的意見。1951年,她擔任人民英雄紀念碑建筑委員會委員,承擔為碑座設計紋飾和花圈浮雕圖案的任務。1952年,她參加中南海懷仁堂的內部裝修設計,還參加在北京召開的亞洲及太平洋區域和平會議。1953年,她當選為中國建筑學會第一屆理事會理事,并擔任《建筑學報》編委、中國建筑研究委員會委員。林徽因還十分關心傳統手工業的復興,為瀕臨停業的景泰藍、燒瓷等傳統工藝品設計了一批具有民族風格的新式圖案,并親自參加試制。1953年5月,北京市開始醞釀拆除牌樓,對古建筑的大規模拆除開始在這個城市蔓延。梁思成因提倡以傳統形式保護北京古城而多次遭到批判。目睹明清古城被野蠻拆毀,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婦撫磚痛哭,惋惜不已。時任北京市副市長的吳晗當時負責解釋拆除工作。為了挽救四朝古都僅存的完整牌樓街不因政治因素毀于一旦,梁思成與吳晗發生了激烈的爭論。不久,在文化部舉辦的文物界知名人士歐美同學聚餐會上,林徽因也與吳晗發生了一次面對面的沖突。她指著吳晗的鼻子大聲譴責:“你們真把古董給拆了,將來要后悔的!即使再把它恢復起來,充其量也只是假古董!”同濟大學教授陳從周回憶說:“她(指林徽因)指著吳晗的鼻子,大聲譴責。雖然那時她肺病已重,喉音失聲,然而在她的神情與氣氛中,真是句句是深情。”
三、設計國徽
參加新中國國徽的設計,是林徽因事業上的一個輝煌。新中國宣告成立前夕,全國政協籌備會于1949年7月10日在各大報紙發布啟事,征集國旗圖案、國徽圖案、國歌歌詞。國徽圖案的設計要求是,具有中國特征、政權特征,須莊嚴富麗。8月20日應征截止,收到應征國徽圖案900余件,選出28件送國徽評選小組初選,但均被否定。幾天后,剛成立的全國政治協商委員會召開首屆全體會議,主席團正式決定,再次邀請專家另行設計國徽圖案,清華大學擔當了這一重任。梁思成因事務繁多,無暇顧及具體設計工作,僅承擔了組織領導責任,實際的設計任務基本由林徽因和她的合作者、年輕助手完成。國徽設計中許多新的構思都是林徽因首先提出,并勾畫成草圖的。當時林徽因正在病中,家里的客廳變成了“作坊”,有時她只能坐在床上,面前擱一塊木板便是“工作臺”,她完全忘記了自己重病在身。經過一個月的奮斗,10月23日,林徽因主持設計的國徽圖案完成了第一稿。1950年6月11日,經全國政協常委會討論,議決采取由另一美術家小組設計的天安門作國徽圖案。但梁思成認為,“這個圖稿看起來好像一個商標,顏色太熱鬧庸俗,沒有莊嚴的色彩。”這是他和林徽因的共同看法。出乎意料,會后當天周恩來親自邀請梁思成,再按政協常委會的要求,組織清華教師重新設計國徽圖案。翌日,梁思成在家里開會(由于林徽因病重,會只能在家里開),擴大了設計組成員。林徽因分配各人搜集資料、設計細部,強調細部與整體關系,組織他們共同參與完整方案的構思。她啟發大家討論國徽和商標的區別,反復說明,國徽代表國家,包含政權,如果用色太多,就會顯得輕率艷俗,會讓人感覺像商標。因而國徽圖案應該莊嚴穩重,又不妨富麗堂皇;要象征化、圖案化、程式化;要有民族特色。圖案要能夠雕塑、能做證章、做鋼印和其他印章,還得便于印刷不宜走樣。聽了林徽因的精辟見解,同事們好比上了一堂精彩的設計課,客廳里你言我語,熱情和信心一起高漲。林徽因、梁思成大膽突破了以天安門為主體的設計要求,縮小其在整個圖案中的比例,突出五星,表達了新政權的特征。比例縮小后的天安門,雖小卻落落大方。與此同時,美術家小組也提交了再次修改的國徽圖稿。6月20日,全國政協再次召開全體委員會,審議兩個國徽圖案,決定從中確定一個,周恩來總理親臨會場。會上大家眾說紛紜,氣氛熱烈。周總理注意到一直沉默不言的李四光,悄悄走到他座旁問:“李先生,您看怎樣?”李四光指著左邊清華的圖案說:“我看這個圖案有氣魄,天安門上空像是一幅整個天空一樣大的五星紅旗,氣魄很大;下邊,天安門前的廣場也顯得寬廣深遠,氣勢恢弘。金、紅兩色,使得整個圖案有鮮明的中華民族特色,對稱均衡,莊嚴典雅又富麗堂皇。我贊成清華大學這個方案。”周總理再次看了兩個方案,問大家是否還有其他意見。停頓片刻,看沒有人發言,就說:“那么好吧!就這樣決定吧!”周恩來還建議將圖案中的稻穗向上,這樣顯得更挺拔。
清華國徽設計的組織者和主持人主要是林徽因,這在國徽設計小組成員朱暢中的回憶《國徽誕生記》中可以清楚看到:“梁思成和林徽因先生在清華大學新林院8號家中召集營建系教師莫宗江、李宗津、朱暢中、汪國瑜、胡允敬、張昌齡一同開會,組成國徽設計小組。”“林徽因先生首先給我的任務,是讓我去畫天安門,她要我去系里資料室找出以前中國營造學社測繪天安門的實測圖作參考。”“林徽因先生提出了‘國徽’和‘商標’區別問題,進行討論。林先生向我們展示了一些國家的‘國徽’和家族‘族徽’以及一些商品的‘商標’,作了分析比較,提出了精辟的見解,梁先生也闡述了自己對國徽設計的基本原則和要求。”決定性的日子是1950年6月20日。政協全委會在當日下午召開國徽審查會議。周恩來總理和到會成員對清華大學和中央美術學院兩家提出的方案進行了審議,最后,清華大學營建系設計的第二圖當選。在這莊嚴的時刻,受特邀出席大會的林徽因淚花簌簌。國徽設計是林徽因事業的頂峰。
四、與三個男人的愛情
人們津津樂道林徽因文學和建筑領域上的突出成就與貢獻,也關注她豐富而含蓄的情感世界。她那充滿了傳奇色彩的純美愛情故事曾感動了無數的性情中人。她是讓詩人徐志摩神魂顛倒的情人,讓學界泰斗金岳霖如沐春風的朋友,更是建筑大師梁思成患難與共的妻子。林徽因的一生沐浴在真愛里,在她一生愛的記錄里,交織著三個出類拔萃的男人,三個男人的真愛成就了這位性情才女。她“愛思成,愛自己的家勝過一切”,又以不同方式真誠地愛著父親、徐志摩、金岳霖、朋友們。
美麗的邂逅,歸于殘片——徐志摩 1918年,徐志摩北大肄業以后前往美國留學。后來因為崇拜西方哲學家羅素,他離開美國,來到英國留學,希望在英國能夠親耳聆聽偶像的講學�?墒牵熘灸Φ搅擞院蟛胖�,羅素不久前剛剛去中國講學了,遺憾的徐志摩只得在劍橋附近一個叫沙士頓的地方住下來,等待羅素歸來。就在這期間,他認識了林徽因的父親林長民,并且在林長民家里認識了林徽因。當年林徽因16歲,還是個中學生,是扎著長辮的16歲花季少女,像一只翩飛的蝴蝶;徐志摩24歲,已經為人夫、為人父。正值青春芳華的林徽因,純潔懵懂,對一切事物充滿了好奇和渴望。共同的理想和志趣讓林徽因和徐志摩相談甚歡,他們相約在波光瀲滟的康河上泛舟游玩,在康橋上指點美景、賦詩吟唱……面對這樣一個如此美好的女子,徐志摩一下子就被林徽因吸引了。他十分欣賞這個出生在舊時代,卻擁有著新女性才學的小姑娘,林徽因的端莊、秀麗、風采更讓這位渾身洋溢著浪漫情懷的詩人難以自禁。他曾經給林徽因寫過一封信,表達自己的情感,但是沒有想到,這封信卻把林徽因“嚇倒”了。不久,林徽因隨父親提前回國,與徐志摩不辭而別。歲月流轉,當徐志摩與林徽因再見時,林徽因已與父親的好朋友梁啟超的兒子梁思成訂了婚,即將嫁作他人婦。雖然如此,徐志摩與林徽因依然保持著來往,他們一起組織新月社活動,一起演戲,愉快地以書信交流。林徽因在北京西山養病期間,徐志摩還經常去西山看望她,并幫助她發表了一些詩作。“她天生麗質,……她的美麗,已為許多青年男子傾倒。然而,卻沒有誰能像他那樣,以一個詩人獨到的慧眼,從她謎一樣的眼睛中,讀出她與生俱來的憂郁。”“初相識的時候,這目光就讓她的心不可名狀地跳了一下。”第一次見面,林徽因就給徐志摩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林徽因外表的美麗,蘊于內而體現于一顰一笑的大家閨秀的氣質都讓徐志摩贊嘆不已。隨著交往的增多,徐志摩發現,這個梳著兩條小辮、像是不諳世事的小姑娘,不僅俊秀可愛,而且思維活躍,見識明澈。她對文藝作品的理解和悟性都超出了她的年齡。時間越長,林徽因的聰慧、幽默、追求獨立、堅持己見等等內在的品質越來越散發出迷人的光輝,讓徐志摩深深折服。他們一個是情竇初開的少女,一個是浪漫無比的詩人,少女懷春,詩人多情。于是,兩顆心在康橋的柔波里怦然而動了。從此,徐志摩成了林家�?�,康橋留下了他們的足跡�?梢哉f,是徐志摩帶領林徽因進入詩的殿堂,她被譽為新月派女詩人;而徐志摩的詩人名號,則是林徽因送的。她激發了這位詩人的創作靈感。一見鐘情的徐志摩詩興大發,一發不可收拾,不再想做哲學家,而成就為一位詩人。1924年,是林徽因在上流文化社交圈開始嶄露頭角的一年。那年,獲諾貝爾文學獎的印度詩人泰戈爾應梁啟超與林長民之邀來華訪問,林徽因任泰戈爾的翻譯。在北京歡迎泰戈爾的集會上,徐志摩和林徽因站在泰戈爾左右的照片被當天北京的各大報紙以醒目的版面刊登出來,在當時引起了不小的轟動。其中以李歐梵在《浪漫一代》中的描述最為傳神:“林小姐人艷如花,和老詩人挾臂而行,加上長袍白面‘郊寒島瘦’的徐志摩,有如松竹梅的一幅歲寒三友圖。”民國初年這如詩如畫的一幕,至今仍傳為美談,引起人們無限遐想。是年5月8日,新月社為了慶賀泰戈爾64歲生日,在北京協和大禮堂舉行晚會,由林徽因主演泰戈爾的抒情詩劇《齊德拉》,林徽因飾公主齊德拉,徐志摩飾愛神瑪達那,林長民飾春神法森塔,梁思成擔任布景設計。第二天《晨報》報道演出盛況空前,“林女士態度音吐,并極佳妙。”因此,林徽因與徐志摩更加成為公眾視點。也因此,生性浪漫的徐志摩將原先在英國倫敦時對林徽因的美好印象,發酵成了一種欲罷不能的戀情。由于種種原因,林徐的感情最終未果,但兩人的感情卻是不容置疑的。徐志摩在給林徽因的信中寫道:“……也許從現在起,愛、自由、美將成為我終其一生的追求,但我以為,愛還是人生第一件偉大的事業,生命中沒有愛的自由,也就不會有其他別的自由了:……愛就是讓人成為人,你覓得愛了,你成人的機緣就到了……”兩人的許多詩作也都體現了這段無言的未了情。徐志摩的那首《偶然》就是因林徽因而作:“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爾投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訝異/更無須歡喜/在轉瞬間消失了蹤影/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記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芒。”同樣,林徽因對于這段感情也是有著適度響應的。如果把林徽因的《深夜里聽到樂聲》和徐志摩的《半夜深巷琵琶》放在一起來看,我們就會發現其中的呼應關系。徐志摩說:“又被它從睡夢中驚醒/深夜里的琵琶/是誰的悲思/是誰的手指/像一陣凄風/像一陣慘雨/像一陣落花/在這夜深深時/在這睡昏昏時……”林徽因則說:“這一定又是你的手指/輕彈著/在這深夜/稠密的悲思/我不禁頰邊也泛上了紅/靜聽著/這深夜里弦子的生動/一聲聽從我心底穿過/忒凄涼/我懂得/但我怎能應和……”這是徐志摩對林徽因感情的最終自白,一見傾心而又無可奈何花落去,此段感情可謂愛得燦爛,去得匆忙和遺憾。林徽因后來雖嫁為人婦,但她仍然很珍視與徐志摩的這段情意。在《情愿》、《記憶》、《落葉》等詩作里,詩人表達了對這段未了情的一種失落和悵惘的情緒。徐志摩的愛是狂熱的。而林徽因對于詩人的熱情,有著不可信任的直覺,徐志摩的浪漫與飄逸是她所欣賞的,但也是她無法把握的,以至于她自己無法煥發出同樣的激情去應和。林徽因也曾對自己的兒女說:“徐志摩當初愛的并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詩人的浪漫情緒想象出來的林徽因,而事實上我并不是那樣的人。”同時,她的理性也使她能夠游刃有余地把握著距離的分寸,讓自己永遠理想地存活在詩人的夢里。的確,徐志摩滿腦子想的其實是他理想中的英國才女,那是他對理想愛情的一種投射——而林徽因畢竟不是曼殊斐兒或布朗寧夫人。那種鏡花水月的愛情,固然是一種可貴的浪漫情懷,但少了理智的自制及對他人的體恤,亦使他本人深受其害。他甘做她裙邊的一株雜草,并為她和原配夫人張幼儀離了婚。但這時林徽因和梁思成走得很近了,已到了談婚論嫁的地步,民國第一才女飛了。多情的徐志摩在理智上與林徽因保持著距離,可他至死也沒能割舍掉這份未了情。1931年,徐志摩為了趕到北京去聽林徽因的一個講座,冒險搭乘免費飛機,在濟南黨家莊開山失事。林徽因的臥室里,一直掛著一塊飛機殘片,那是梁思成從黨家莊失事現場撿回來的。
共同的追求,相伴一生——梁思成 在浪漫詩人徐志摩與腳踏實地的建筑學家梁思成之間,家庭的背景以及教養使林徽因做出最明智的選擇,她選擇腳踏實地的那個,選擇了學業和理想。童年的境遇對林徽因的性格是有影響的,因為父親的再娶,母親過著與丈夫分居的孤獨的生活,從小生活在這樣的家庭矛盾之中,常常使她感到困惑和悲傷。另一方面,正如林徽因后來自己所說:“像我這么一個在舊倫理教育熏陶下長大的姑娘,竟會像有人傳說的那樣去同一個比自己大八九歲的已婚男子談戀愛,簡直是不可思議的事。”和徐志摩名字聯系在一起的林徽因,是一個詩人,和梁思成連在一起的,則是一位建筑師。深愛文學的林徽因沒有選擇詩人徐志摩,而是嫁給了學建筑的梁思成。建筑師一絲不茍、腳踏實地,房子才不會倒塌;詩人必須是飛翔的、激情的,才有靈感。林徽因為自己找著了一個重心,一個支點。建筑是林徽因和梁思成夫妻情感的根源,當年梁思成就是因為林徽因喜歡建筑學而學建筑的。她選擇建筑作為專業并非偶然,在她16歲隨父親林長民暫居英國時,受到一位建筑師的啟示,就決心要以這個“把藝術創造與人的日常需要結合在一起的工作”為自己的終身職業。建筑學是他們夫妻二人共同的事業,也是情感溝通的基礎。
遇見沉穩大氣如國畫的建筑學家梁思成,是林徽因收獲幸福神話的開始。這其中除了共同的建筑情結,還包括坦蕩的愛。中國俗話說“文章是自己的好,老婆是別人的好”,但梁思成卻說“老婆是自己的好,文章是老婆的好”,僅此一句就可以看出他對林徽因的愛和欣賞有多深。自1928年8月學成回國后,林徽因與梁思成便投入到建筑研究中,他們用現代科學方法研究中國古代建筑,為中國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堅實的科學基礎,成為這個學術領域的開拓者,并一起創建了清華大學建筑系。1931年,林徽因受聘于北平“中國營造學社”;次年,她為北京大學設計地質館,并與梁思成共同設計北大沙灘灰樓學生宿舍。從1930年到1945年,他們夫妻二人共同考察測繪了兩百多處古建筑物,很多古建筑就是通過他們的考察得到了全國和全世界的認識,從此加以深護。在林徽因生命的最后幾年里,夫妻二人幾乎把全部心血都花在古建筑的研究和保護上。他們想把北京城這“都市計劃的無比杰作”,作為當時全世界僅存的完整古城保存下來,成為一個“活著的博物館”留給后人。作為建筑師,梁思成的光芒遠遠蓋過林徽因,但他的成功與林徽因是分不開的。正如梁思成自己所說,他的很多文章以及研究成果,都浸透著林徽因的心血,許多建筑學著作都是他倆合作著成的。2004年6月10日,在清華大學建筑學院舉行的“林徽因百年誕辰紀念會”上,他們的女兒梁再冰說:“她和我父親梁思成是長期的合作者,這種合作基于他們共同的理念,和他們對這個事業的獻身精神。”
真摯的友情,美麗的永恒——金岳霖 工筆畫樣的哲學家金岳霖是通過徐志摩認識林徽因的。一直以來,他用站在云端看風景的方式愛林,愛得心明眼亮了,所以孑然一身,逐林而居。甚至梁思成林徽因吵架,也是找理性冷靜的金岳霖仲裁。金岳霖是靈魂在高處的男人,自始至終都以最高的理智駕馭自己的感情,他愛林徽因,這愛不比徐志摩的淺也不比梁思成的薄,但因為愛得有所保留,所以一切仿如窖藏在歲月深處的酒,不熱烈不深沉,愈久方愈醇。為此,他終生未娶。應了柏拉圖的那句話:“理性是靈魂中最高貴的因素。”
金岳霖與林徽因和梁思成,是一輩子的親密朋友。金岳霖“逐林而居”,林徽因搬到哪里,他也遷到哪里,前院后院,總要挨在一起。金岳霖是林徽因幾十年的摯友,林徽因死后,他寫的一副挽聯異常醒目:“一身詩意千尋瀑,萬古人間四月天。”或許這可以作為他們真摯友情的見證,也最能夠說明她情感的品質。才貫中西、一表人才的大哲學家金岳霖,因為深愛著已為人妻的林徽因,他一生竟然沒有結婚。為了能夠多多地看到林徽因,僅僅是能夠看到她,金岳霖獨身一人把家安置在林徽因和梁思成夫妻倆的家對面。這個可愛的哲學家,一個真的空前絕后的偉大的情圣呵。對于自己愛情的堅守,他有著這個世界上最偉大的力量和最干凈的孤獨。而洞曉一切的梁思成竟然和金岳霖是一輩子的朋友與知己。這樣超拔的品質只能發生在這些天才的生命之中,凡夫俗子只有驚訝的份兒。
在林徽因的感情世界里,這三個男人的名字始終縈繞:建筑大師梁思成,詩人徐志摩,學界泰斗、為她終身不娶的金岳霖。這三個男人像三幅畫,內容筆法氣勢皆不同,梁思成沉穩大氣如國畫,徐志摩濃墨重彩如油畫,金岳霖則輕描淡寫如工筆畫。三段情感如熏風吹過,伊人在風中,凝神遐思。如果非要將這三段情感做一比較的話,那么徐志摩是熱情如火,金岳霖是深情似潭,梁思成則是包容比海。林徽因和三個男子共同演繹了愛情絕唱,告訴我們愛原來也可以這樣。
1955年4月1日清晨,在經過長達15年與疾病的頑強斗爭之后,她離開了這個山雨欲來的世界,與世長辭,年僅51歲。她走不到人生的晚年,也遠離了那些塵世的痛苦。林徽因去世之后,北京市人民政府把她安葬在八寶山革命烈士公墓。紀念碑建筑委員會決定,把她親手設計的一方漢白玉花圈浮雕的刻樣移做她的墓碑。梁思成親自為她設計了墓體,以最樸實、簡潔的造型,體現了她一生追求的民族形式。
五、“太太的客廳”
當年,位于北京東城的北總布胡同三號居所客廳,是林徽因的美麗客廳,著名的“太太的客廳”。在這里,她向來是這個群體的中心,總是一群男人如壁腳燈一樣抬頭仰望她,用柔和的光線烘托她,愈發顯得她眼波靈轉,顧盼生姿。在“太太的客廳”里,她以超凡的風華,融入到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以男性為主的京派知識分子群體,雖然這些男人們總是帶有挑剔的目光,批判的習慣,但是在她身上卻無一例外地不再吝惜贊美之詞:改革先鋒人物、大文豪胡適稱贊她為“中國一代才女”,她是才子詩人徐志摩《偶然》中那個深情款款的“你”,她是作家沈從文眼里“絕頂聰明的小姐”,她是學界泰斗金岳霖心中永遠的“女神”,并為之終身不娶……林徽因是中國第一位女性建筑學家,梁思成的賢妻,梁啟超的兒媳,著名學者林長民的愛女。一個象牙般美麗的女子,一個帶有“文藝復興色彩”的時代先鋒,一個周身洋溢著太陽光輝的人間精靈!
30年代,存在一個“太太的客廳”,這客廳自然是林徽因的客廳,一個漂亮的、熱情的女人的客廳。但這個女人的客廳卻不是一般社交場合中的應酬場所,人們來這里當然是因為主人具有吸引力、主人的熱心,更主要的是因為這里的女主人知識淵博、思想獨特、個性特別、語言幽默,也比一般女人落落大方,全沒有過去女人的虛偽神容。這客廳是有些特別,它不同于權貴的客廳,不同于交際花的客廳,也不同于社交界一般的客廳。聚集在這里的人,都是北京城知識界最優秀的學者、教授,當然以男士為主,也有女士來,大多是周末陪著丈夫一起來的。只要你不小心眼,沒有一般女人的嫉妒心,就會成為主人的朋友。
沙龍的主持人是集才華和美貌于一身的林徽因。在“太太的客廳”中,人們如眾星捧月,聽她以詩的語言和藝術的眼光,大談旅途見聞、讀書心得、人生感悟。林徽因顧盼生輝、光彩照人、思維敏銳,擅長提出和捕捉話題,具有控制場面和調動情緒的本領。客廳常有笑語歡聲,迸珠濺玉。蕭乾曾記下1933年11月初的一個星期六的下午:那天,我穿著一件新洗的藍布大褂,先騎車趕到達子營的沈家,然后與沈先生一道跨進了北總布胡同徽因那有名的“太太的客廳”。聽說徽因得了很嚴重的肺病,還經常得臥床休息。可她哪像個病人,穿了一身騎馬裝(她常和費正清與夫人費慰梅去外國人俱樂部騎馬)。她對我說的第一句話是:“你是用感情寫作的,這很難得。”給了我很大的鼓舞。她說起話來,別人幾乎插不上嘴。別說沈先生和我,就連梁思成和金岳霖也只是坐在沙發上吧嗒著煙斗,連連點頭稱賞。徽因的健談絕不是結了婚的婦人那種閑言碎語,而常是有學識、有見地、犀利敏捷的批評。著名美國漢學家費正清晚年回憶林徽因,“她是具有創造才華的作家、詩人,是一位具有豐富的審美能力和廣博智力活動興趣的女子,而且她交際起來又洋溢著迷人的魅力。在這個家里,或者她所在的任何場合,所有在場的人,總是全都圍繞著她轉。”
蕭乾回憶說:“她話講得又多又快又興奮。徽因總是滔滔不絕地講著,總是她一個人在說。她不是在應酬客人,而是在宣講,宣講自己的思想和獨特見解。那個女人敢于設堂開講,這在中國還是頭一遭,因此許多人或羨慕,或嫉妒,或看不慣,或竊竊私語。”當時,身在其中的費慰梅回憶說:“除了其他人以外,其中包括兩位政治學家。張奚若是一個講原則的人,直率而感人;錢端升是尖銳的中國政府分析家,對國際問題具有濃厚的興趣。陳岱孫是一個高個子的、自尊而不茍言笑的經濟學家。在哈佛攻讀人類學和考古學的李濟,領導著中央研究院的殷墟發掘。社會學家陶孟和曾在倫敦留學,領導著影響很大的社會研究所。這些人都和建筑學家梁思成和哲學家金岳霖一樣,是一些立志要用科學的方法研究中國的過去和現在的現代化主義者。到了星期六,一些妻子們也會出席并參加到熱烈的談話中去。朝南的充滿陽光的起居室,常常也像金岳霖的星期六“家常聚會”那樣擠滿了人,而來的人們又是各式各樣的。除了跑來跑去的孩子和仆人們外,還有各個不同年齡的親戚。有幾個當時在上大學的梁家侄女,愛把她們的同學們帶到這個充滿生氣的家里來。她們在這里常常會遇見一些詩人和作家,他們是作為徽因已出版的作品的崇拜者而來的,常常由于有她在場的魅力而再來。這其中就有沈從文,還有后來的蕭乾,等等。哲學家金岳霖是梁家一個后加入的成員,就住在隔壁一座小房子里。梁氏夫婦的起居室有一扇小門,經由“老金”的小院子通向他的房子。通過這扇門,他常常被找來參加梁氏夫婦的聚會。到星期六的下午金岳霖在家里和老朋友們在一起的時候,流向就倒過來了。在這種時候,梁氏夫婦就穿過他的小院子,進入他的內室,和客人混在一起,這些人也都是他們的密友。林徽因心性極高,悟性極好,見多識廣,她比別人更具理解力。她不僅能夠理解自己了解的情感和事物,也能理解自己所不了解的情感和事物。當沈從文因為感情糾葛煩惱時,她能說出真誠而驚世駭俗的一番言論來:“我認定了生活本身原質是矛盾的,我只要生活,體驗到極端的愉快,靈質的、透明的、美麗的近于神話理想的快活。”她說:“我的主義是要生活,沒有情感的生活簡直是死生活。必須體驗豐富的情感,把自己變成豐富,寬大能包容,能了解,能同情種種‘人性’。”當朋友們散去之后,她的音容、表情,特別是她的觀點、見解,讓朋友們感慨不已。下一次朋友們又會為她的魅力、見解吸引而來,這些聚會幾乎成了朋友們的精神食糧,成為這個小圈子的生活方式。去林徽因客廳聊天,意味著單調生活的中斷,新的活力和激情的注入,是生活中的一點點漣漪,讓人們回味無窮。這樣具有激情、才華、創造力的女子,在中國四平八穩的傳統社會中,就像夜空中閃亮的星星,讓人景仰、愉快、幻想。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