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刺繡的場景
一針針,一線線,千萬條彩線輕盈穿梭,繡出了中國獨有的絢爛。從千年歷史中走來的中國“四大名繡”是否光彩依舊?記者歷經3個月的實地調查,發現除蘇繡一枝獨秀外,其他幾個繡種都已經黯然失色,光彩不再。
廣繡:手藝無人繼承
記者在廣州市繡品工藝廠看到,這家廣繡行業名正言順的領頭羊近幾年由于生產經營困難,一批老藝人相繼離休,手藝無人繼承而基本處于停產狀態,廠房也租給人家做服裝生意。
四代祖傳廣繡技藝的許熾光老人,退休前是廣州市繡品工藝廠刺繡組的高級工藝師,在談到廣繡的現狀時,年過70的他滿臉的痛惜。許熾光老人講,上個世紀60年代,廣繡也曾經輝煌過,當時從業人員有3000多名,產品出口東南亞和歐美的數十個國家和地區,但廣繡業在“文革”中受到沖擊之后,再難重現昔日的繁榮。
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原副館長崔恩華說,一些老藝人為了把自己的手藝傳下去,也曾收過不少徒弟,然而這個行業講究“一筆千針”,要想成為熟練的藝人,沒有個十年八年的時間是根本不行的,可面對一個月幾百元的收入,徒弟們為了生存,最終還是選擇離開了繡花架。
蜀繡:體制落后和假冒產品的沖擊造成衰落
跟廣州繡品工藝廠的情形一樣,四川成都蜀繡廠也是一片冷清,偌大的生產車間內只有幾個人在工作,就連過去向人們展示蜀繡輝煌的陳列室,如今也是門戶緊閉,一把鐵鎖將蜀繡的光彩牢牢鎖在了無人喝彩的冷清世界。
四川成都蜀繡研究所副所長、成都蜀繡廠副廠長季婭玲說,跟眾多國有企業存在的問題一樣,成都蜀繡廠目前仍然是大鍋飯的體制,吃飯的人多,真正干活的人少,這樣產品的成本勢必要高,而職工的收入并不見漲,不僅造成了人才的流失,也導致了蜀繡廠效益的下降。而市場上一些次品和假冒產品卻乘虛而入,憑借著成本低、價格低的優勢,逐漸侵蝕著蜀繡的市場。
據季婭玲介紹,次品和假冒產品的沖擊主要是在價格上,這些不法廠家套用國有企業的圖稿,省下了設計費、新產品開發費,同時還偷工減料。比如蜀繡廠的絲線是真正的蠶絲線,而他們用的是腈綸線,價格自然比蜀繡廠的便宜。
除價格以外,一些外來繡品對蜀繡也形成了極大沖擊。在四川成都最大的繡品交易市場——送仙橋藝術城,記者看到不少經營蘇繡產品的店鋪。一位來自蘇州的店老板秦小龍跟記者講,由于蜀繡在制作上還延續著過去的風格,變化不大,這樣很難滿足欣賞力日益提高的顧客的需求,從而導致了蜀繡產品在市場上的沒落。
湘繡:創新能力跟不上市場變化
長沙海關的統計數字表明,上個世紀90年代初,年出口額超過500萬美元的湘繡近幾年出口額逐年下降,到目前湘繡已從湖南省大宗出口商品的名單中銷聲匿跡,一些湘繡老廠由此也紛紛倒閉。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導致湘繡在幾年時間內出現如此之大的衰落呢?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湘繡市場跌落的主要原因是因為湘繡的創新能力跟不上市場變化。上個世紀90年代,湘繡出口的產品大多是一些被面和條屏,這些產品在東南亞和韓國、日本等頗受歡迎,是當地華人婚嫁時的時尚禮品。但隨著近幾年人們審美習慣的變化,湘繡產品已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可湘繡卻沒有因市場的變化,開發出適銷對路的新產品。
除此之外,國內市場的無序競爭也導致了湘繡質量和聲譽的下降,20世紀90年代初期,個體、私營的湘繡廠發展很快,不少企業還學習外來的制作、銷售經驗,參與市場競爭,但由于技術質量層次不齊,最終導致了許多產品粗制濫造。
困境中尋找生路
為了能讓沉寂中的繡種重放光彩,廣繡、蜀繡、湘繡開始在困境中探尋出路。
為了搶救瀕臨消亡的廣繡技藝,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曾牽頭組織過拯救粵繡的活動。博物館原副館長崔恩華認為:“廣繡應該走藝術道路,純粹的工藝品它的價錢是賣不高的,因為它是重復的勞動,不是創作。但是要把它當作一個藝術品推向市場,它的價錢就變高了。”
在長沙,沙坪湘繡廠大膽調整產品結構,一改過去只有被面、條屏的單一產品結構,開發和生產出更為高檔,集實用和觀賞價值于一體的繡品。他們還牽頭在長沙開福區沙坪鎮投資興建了集湘繡生產、研究交易、旅游于一體的湘繡一條街,將社會上閑散的湘繡業集納在了一起,使湘繡的銷售在本地形成了集市效應,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湘繡業的發展。
面對外來繡品對蜀繡的沖擊,成都人發揮他們天生樂觀向上的精神,積極應對。
面對種種困難和沖擊,曾經技壓群芳、各展風采的“四大名繡”,能否在新的時期重新綻放出各自的光彩?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