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東門游,邂逅承清塵……我既媚君姿,君亦悅我顏。何以致拳拳?綰臂雙金環。何以道殷勤?約指一雙銀。何以致區區?耳中雙明珠。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后。何以致契闊?繞腕雙跳脫……”
魏晉時期繁欽的《定情詩》,將繾綣濃情寄于金銀璀璨的定情信物之上,令人滿目生姿。金銀飾品,特別是銀飾,在中國的歷史源遠流長,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時期。但中國銀飾的最大藏家居然是瑞典皇帝。歐洲對老銀飾物收藏的重視程度,不得不令國內同行汗顏。
關于“老銀”的年代界定,古玩行里一直有兩種分法:一種是以1949年中國解放為界;一種則以文革為界。目前老銀存世量較少,原因是多方面的。因為以前原材料少,歷代利用前代銀飾品熔鑄加工成新品,損毀不少舊物。清末民國的革新,女子剪短頭發,改變了妝容與服飾,一些頭飾、配飾漸漸失去用武之地,相應的工藝隨之失傳。解放以后,散布在民間的金銀飾品被收歸國有,大量手工藝人改行。加之上世紀五十年代,工藝精巧的金銀飾品由外貿部門收購,組織出口換取外匯,使得大量精美的老銀飾物流失海外。
文革時期的破壞力更是空前。曾聽老鳳祥銀樓的師傅回憶說,文革時抄家所得的老銀飾物,用白皮鉛桶一桶桶運來,集中熔煉制成銀磚。因為銀飾有邊邊角角,戴著手套都會刺手,師傅們便先用火槍噴燒使邊角熔縮,再統一熔煉。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一度風行將銀飾拿到金店換取黃金首飾的潮流,也將不少老銀飾品送進了熔爐。八十年代末以來中國的城市化進程,鄉村傳統習俗被改變,機械化代替了手工業,更將銀飾進一步推上絕路。所以現在對老銀飾物的收藏,不啻為一種傳統文化與工藝的搶救,老銀飾品的價值應該被重新發現和肯定。
自古以來中國人即以黃金白銀作為財富與地位的象征。目前老銀飾品收藏門檻較低,大量明清時期工藝考究、圖案精美的老銀飾價格偏低,與其他藏品相比,嚴重超跌。況且老銀飾物現在還處于明顯的價格反差時期。這種反差首先是新舊反差,有些舊貨價格甚至低于新貨。新銀器基本上8元左右1克,而舊銀器有些只有2元左右1克。在古玩城花兩三百元能買到工藝還算不錯的銀鐲,同類商品若是新制,價格起碼翻兩三倍;另一反差是國內外價格反差,我國是銀器大國,但銀飾價格一直徘徊不前,與世界同類銀飾價格相差甚至達到幾十倍,令人扼腕;還有地域反差,在一些邊遠城市,可以用極低的價格買到相當超值的銀器。這些反差都為我們的銀飾收藏提供了良好機遇。
銀飾有專門品種,如扁方、步搖、雙尖、銀鎖、抓周、手鐲、戒指等;還可細分收集專門題材,如雙旗題材、八寶題材、神話題材、花草題材、動物題材、人物題材等;另外可從工藝角度分類典藏:如模壓、鏨花、鏤刻、浮雕、花絲、鑲嵌、鎏金、點翠、燒藍、烤藍等。這些具體的分類可以讓普通藏家有自己的收藏方向,還可以接觸其背后蘊涵的特殊典故與歷史文化,使收藏變得更有意義。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