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ada在環游了眾多國家后推出的“Made In”系列吸收了各國非常有特色的藝術特色和手工藝,如果你對很多國家的藝術特色非常的了解,相信你很快就能分辨出這些單品的設計靈感是來源于哪個國家。這些單品雖然是由其他國家的手工藝者制作,卻擁有著意大利精湛的質量保證,Prada的全球視野和對藝術的尊敬或許是其屹立于奢侈品世界不倒的原因之一吧。
“中國只有制造卻沒有靈感”,我想,這是唯一的解釋。
不過,此事還未成型,卻成了一則丑聞。擅長創意的Prada女士只好站出來說:她要做一個“Made in xxx”的系列,讓每件商品都附有“出產國”的標識,讓消費者知道Prada選擇別國生產的原因,不是因為當地勞工價格低廉,而是這件產品從該國獲得了靈感,非此地手工不可。
于是產生了以下的產品,其中獨獨沒有中國……
在中國的代理加工分為兩種:一種是生產成品;一種是參與工序,也許有關刺繡的加工放在中國,棉質前身后身可能在馬來西亞加工,但生產成品的居多。
聯泰集團東莞工廠一名工作人員透露,奢侈品牌在國內都有總代理,總代理接到品牌的訂單后,依據他所掌握的那些能夠進行外貿生產的加工廠的設備情況,進行不同款式服裝的發包,每次都要根據不同的款式和其他要求來選擇不同的廠。
同為一線品牌,可能與其他的一線或者二線甚至是大眾品牌共享一家服裝加工廠。同時,根據每年款式的不同,提供生產的加工廠也并非固定。工廠在生產前會收到一個樣品,有的代工廠生意太好還會再往下外包,正是所謂的“二道單”。“有些一線品牌為了怕被人知道它有代加工廠,甚至會找一些位置偏遠的加工廠來提供代工服務,甚至會找些家庭作坊型的加工廠。”她說,“廣東的廠生產設備比較好,而江浙一代原料比較多。”
理論上說,這些經過加工的衣服將回到公司的香港總部,在香港匯集后運到意大利、法國或西班牙等時尚聚集地,再銷往各個國家。
但由于運輸和關稅成本太高,在業內人士看來,在各個地區生產的成衣或者其他產品不一定會全部發送至總部。該工作人員說,有的在中國生產,貼上意大利的標簽,甚至連海關都沒出去過。這些成品在經過簡單的手續處理后,通常直接批發給代理商,或者直接進入店面銷售。盡管專賣店的銷售人員反復強調自己的產品是由歐洲工匠手工制作,后出口到中國。
中國服裝品牌戰略發展資深專家、中國(大連)國際品牌引進中心劉文獻教授表示,高端的奢侈品牌就算為了保護自己的歷史文化價值理應保留原產地,要符合哪些條件才能貼上 “Made in Italy”的標簽并不是一種工業標準,也沒有國際統一的硬性規定,但應該是一種追求。每個國家都有每個國家不同的要求,但至少要保證產品的核心工藝是在意大利制作完成,主要原材料也來自歐洲,才可以標上“Made in Italy”。
國外的一項條文規定,必須保證產品大部分(決定其品質的部分)在該國制作完成,并且其在該國制作部分產生的成本(人工、材料等)至少要占總成本的50%,符合以上兩條才能打上該國制造的標簽。按此條文,對于在中國加工生產的產品,“Made in China,Designed in Italy”的標簽似乎更合理。
與東莞興雄和興昂廠火熱的生產現場不同的是,Prada中國總部——普拉達貿易(上海)有限公司公關部相關負責人斷然否認在國內有生產線。“我們在中國沒有任何生產線,你可以看到,我們幾乎所有的產品都標了Made in Italy,都是純正的意大利工藝和技術。”然而,英國《金融時報》特約撰稿人、時尚界人士Echo Gu說,Prada前兩年在中國找到了技術符合要求的工廠,于是在中國生產。迫于“Made in China”的廉價形象,他們的CEO提出,應該取消產地標簽,一律改為 “Made by Prada”。
在北京新光天地的Prada專賣店里,每一只鞋、每一件衣服、每一只包,無一例外全都標著“Made in Italy”。關于 “Made by Prada”的想法還并沒有實施。
在回應本報書面提問是否在中國存在代理加工時,Prada中國總部方面表示,須得到米蘭方面的確認才能答復。
Prada的慎重自有其道理。代表意大利純正工藝的熟練工匠需30年技藝打磨,而在東莞這兩家工廠,你能看到的大多是20歲左右的年輕人,很少能見到約30歲以上的員工。
他們的薪資水平也是相差甚多。興雄鞋廠大門外長期掛著的一條橫幅上寫明,大量招聘普工,月工資1300元起。當然,如果他們選擇加班的話,工資也會相當可觀。
一項統計表明,歐洲服裝工人每小時薪資平均約為20美元,而且工作時間固定;而中國工人的工資很低,勞動力成本只是意大利的1/20,而且還可以經常加班。
金融危機之后,浙江和廣東的工廠都明顯感到了客戶在壓價,訂單數量并沒有減少,但是單價卻壓低了很多,平均降價幅度超過30%。張明介紹稱,興雄廠在整個金融危機期間,訂單不減反增,當然,價格也便宜了一些。
除了代工,中國制造企業的步伐已經慢慢延伸到上游的設計和品牌運作環節。
規模較大的加工廠已經在向研發轉型,如興昂國際、聯泰、溢達等已經有了自己的品牌。
據悉,興昂國際有超過三千名的研發人員,每年的研發經費接近十億元。只要客戶提出一個概念,興昂國際的設計團隊可以短時間內設計出至少五種款式,一年可以設計出超過十萬個款式。
興雄廠門外樹立的告示牌顯示,興雄也在開發自主品牌,名為STEL-LALUNA,目前在國內各省會城市上市,已有102家連鎖店。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