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張愛玲有一張穿著旗袍的黑白老相片相當的經典,內外和諧統一,玲瓏兀突,把張愛玲的精致和東方女性特有的美感毫無保留的呈現出來。不是人人都能穿出她這個樣子來的,旗袍對穿著者的要求甚高,有了窈窕玲瓏的身體,還要有深層的內涵和不同與常人的氣質。遺憾的是,沒有找到張愛玲倚坐藤椅手持團扇那樣氣定神閑時的照片,更沒有只一個側影與青花瓷為伴的樣子,于是可惜。
時下,有一首名為青花瓷的新歌,某天下午聽歌的時候,想起了張愛玲。總覺得青花瓷之于旗袍應當有一段故事。青花瓷始于唐宋,到了元代,景德鎮青花瓷器的制作已經成熟,明代永樂、宣德年間,成化年間,嘉靖、雍正、乾隆三朝的青花,以康熙朝的青花最為突出,有瑩澈青翠、明亮靜麗的藝術效果,因此在明清兩代,青花瓷成為中國瓷器生產的主流,備受人們喜愛,成為帝王嬪妃、達官貴人的必備之物。
青花瓷歷史悠久,可以和唐詩宋詞相媲美,然而旗袍之遇青花瓷卻在清代,但卻不妨礙它們因為彼此顯得更突出,于是從此相得益彰。印象中,那些在舊院深宅里出現的旗袍女子,后景里都應有一尊或陳列于紅木漆質柜里或插著殘花一兩枝擺放于桌的青花瓷。
上好的青花瓷,應該發色鮮艷,呈色穩定;上好的青花瓷既要要紋飾永不退色又要豐富多彩,明凈素雅,有中國水墨畫的藝術魅力。既適合裝飾餐、茶具等日用瓷,而且也適合裝飾花瓶、大缸等陳設瓷。
精致的女人,應當是一尊上好的青花瓷,有曼妙華麗的旗袍,玲瓏別致的身材、由內而外的中華女性賢淑、典雅、溫柔、清麗的性情與氣質,登的上大雅之堂,下得了玲瓏小閣。
這樣的女人應該是外表柔弱的女子,她們有梨花一枝春帶雨的時候,她們有黛玉的軟弱和淚水,有一般江南女子的哀怨的眼神,因為青瓷易碎再難收。
這樣的女人應該是內心堅強的女子,她們人比黃花瘦,卻終能重拾人生不辜負舊時光;她們坦然安靜,卻是不會委曲求全逆來順受;她們軟弱無力,卻還能在一顰一笑間力挽狂瀾扳回局勢,因為只有經過1300的高溫煅燒才能有青花瓷如此的明凈與素雅。
這樣的女子溫柔不做作,雖不是傾國傾城,但駐守永恒,心懷善念,就足以一顧傾人國。因為曾有詩言青花瓷:“白釉青花一火成,花從釉里透分明。可參造化先天妙,無極由來太極生”。
精致當如青花瓷,這樣的女子亦如青花瓷一樣從文化深處緩緩走來,帶著墨香倚著書架,懂得生活,懂得思考,懂得禮義,懂得怎樣交流怎樣留存怎樣收斂。識大體摸得著大局勢,走在時代的前端,不求張揚標新立異,但卻永遠不落后。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