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在上海美術館舉辦的“百年旗袍展”上,展示了從清末到上世紀末的118款旗袍,其中3件借展于上海宋慶齡故居紀念館,是宋慶齡生前穿過的;其余半數以上由服飾史專家、上海藝術研究所周汛、高春明研究員耗費30年心力征集而來的。
面對展會上林林總總的旗袍,不由使人發問:旗袍對今人來說,到底是該進博物館陳列,還是可以發揚光大,使之成為中國婦女的主要服裝款式之一?
高春明是“海派旗袍制作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主要申報人(攝影/沈嘉祿)
曾一度為婦女“國服”
高春明說,旗袍原為滿族服裝,1644年滿族入關,滿族旗袍的許多元素漸為漢族婦女接受,遂發展成為專屬婦女的日常服飾,曾一度成為近代中國婦女“國服”�!睹駠茥l例》中規定“正裝”:男裝,長衫馬褂;女裝,旗袍。
旗袍記錄了一個時代服飾文化的發展歷程,是中國近代社會重要的歷史記憶。上世紀20年代末,上海得風氣之先,服裝風尚幾與歐美同步,旗袍的式樣發生明顯變化,如縮短長度,收緊腰身,顯示“曲線美”等。這種“海派旗袍”與最早滿族的旗袍已大相徑庭,除保留原有的核心元素旗袍外,在裁剪、裝飾、質地、趣味上都有所創新,融入了現代社會的韻律與風采。
上世紀50年代后,由于種種原因,旗袍退出了女裝的歷史舞臺,在中國民間一度絕跡。特別是現代成衣化發展,對旗袍的傳統制作技術沖擊巨大,旗袍手工技藝也漸漸沒落;甚至連記載旗袍風貌的文獻、圖片、實物以及歷史記憶,也在現代社會生活中一點點流失。直至上世紀80年代后,隨著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經濟復蘇,旗袍這種具有鮮明民族特點、曾為中國婦女喜愛的服裝又重新回到人們的視線中。
旗袍必須改革發展
高春明說,保護的最好方式是發展和傳承。要使旗袍成為今天國人的主要服飾之一,必須使之適合社會審美觀念的變遷和生活節奏的變化。
旗袍之所以能風行百年以上,是因它的不斷變化以適應人們的審美和生活需求。上世紀30年代,旗袍款式在傳統的基礎上,根據歐美流行風尚不斷創新,制作上多采用西化處理,面料也由于紡織品的大量進口而極為豐富�?谷諔馉帟r期,旗袍以簡單實用為尚,但造型依然注重強調人體曲線,旗袍擺線從小腿上部移至膝蓋處,有變短的趨勢。后期還出現一種介乎于旗袍與西式裙裝之間的改良旗袍,使之更為合體與實用。
旗袍如何適合今天人們的社會消費心理、風尚習俗、審美取向和工藝水平,多元化發展,以滿足不同層次的女性在不同場合的穿著需求,將是服飾專家研究的重要話題。
旗袍“復蘇”任重道遠
要使旗袍成為“正裝”,還有許多工作要做。繼“百年旗袍展”后,上海藝術研究所等還將推出大型多媒體綜藝時裝秀“海上花·百年旗袍大型展演”,設計師們將復原設計近百款百年來各個時期不同款式的旗袍。來自上海社科院、上海博物館、上海歷史博物館等單位的專家學者,將對旗袍的研究、收藏、保護與弘揚展開廣泛而系統的學術討論;還將成立“中國旗袍研究協會”,建立旗袍制作基地和服飾博物館,匯集旗袍復原品、傳世實物、文獻資料、圖片資料,使旗袍制作基地和旗袍博物館成為保護、傳承、發展旗袍文化的重要平臺。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