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以下是未在《文藝報》發表前的原文:
《文藝報》編輯約我寫一篇有關旗袍的文章,我欣然應允。
近期,在百度搜索風云榜,一部電影的名字高居榜首,它就是《色|戒》。女主角湯唯在影片中美侖美奐的27件旗袍,所展現出的東方女性溫婉雅致的氣質特征,與若隱若現的暖昧挑逗,形成近乎完美的矛盾統一。使得“旗袍”這一服飾文化符號,再度走上時尚的風口浪尖。
旗袍,作為中國傳統服飾的典型代表與中西服飾文化交融的設計典范,已經得到了學術界與民間的普遍認同。然而,她究竟有多“傳統”?她為什么會一度風靡全國?今人的旗袍與滿族的旗袍有什么區別與聯系?深入探究這些問題,有助于我們進一步了解中國的服飾設計史,進而對中國傳統文化產生更為深刻的認知。
旗袍概念的內涵與外沿
旗袍,故名思義,是旗人之袍或旗女之袍。但這種故名思義難免有望文生義之嫌。
《辭海》釋文說,旗袍是“清滿洲旗人婦女所穿的一種服裝。下擺不開叉,衣袖八寸至一尺。衣邊繡有彩綠。辛亥革命后,漢族婦女也普遍采用”。
我認為,旗袍一詞應有多個解釋。
其一、旗袍,清滿洲旗人所穿的一種服裝。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推行八旗制度,滿族被稱為“旗人”,故他們的服裝被稱為“旗裝”或“旗袍”。這種旗袍男女均有穿著。其一般特征為:圓口領、窄袖、向右側捻襟、下擺四面開衩、帶扣絆、束腰帶。面料多為皮革。1644年滿族入主中原后,原先的游獵文化與漢族的農耕文化相融合,旗袍特征也發生了一些變化:圓領變為一寸多高的立領,四面開衩變為兩側開衩或不開衩;窄袖變為喇叭袖;袖頭和掖襟上加上了幾道鮮艷花邊或彩色牙子;做工日趨精巧;面料開始以棉布為主,絲綢也逐步盛行。但這一時期所謂的旗袍相對較為寬松,應該屬于古裝的范疇,與今人所見之旗袍樣式相去甚遠。
其二、旗袍,即改良旗袍。它起源于上個世紀二十年代初,是滿清旗裝與西洋女裝元素有機結合的產兒。這種旗袍的特征為:向右側捻襟,立領、盤扣、下擺兩側開衩,單片衣料、貼身設計、衣身連袖的平面裁剪等。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改良旗袍達到了流行的頂峰。這就是我們現代一般意義上的旗袍。
旗袍在英文中的翻譯較為混亂。據我所知,就有:Chinese dress、Qi pao、Mandarin Dress、Chipau、Cheongsam等。建議今后統一使用“Qi pao”一詞。
旗袍時尚的起源與風行
旗袍真正做為一種時尚女裝文化的符號,當從上世紀二十年代的舊上海講起。此時的時裝流行中心早已由蘇州、揚州移至上海。商埠開放的上海華洋并處,五方雜居,成為十里洋場奢靡繁華之地。受西風東進的影響,上海婦女大膽擺脫了舊式服裝的桎梏,在滿清旗裝的基礎上,結合西洋女裝的時尚元素,加以改進,遂成為一種即符合東方女性氣質特征,又具有明顯時代意義的新式女裝。中國社會的深層變革為旗袍的風行提供了有利時機。婦女解放的陣陣口號,向東方女性發出了身體解放的信息,加之追逐時尚的天性,使女性愿意通過旗袍這樣一種含蓄的方式將自己的身體美展現出來。在商業利益趨使下,大量紡織廠、服裝店的出現,為旗袍的流行奠定了基礎;電影、廣告與明星等新事物的萌生與發展,進一步為旗袍的流行推波助瀾。
到了三四十年代,旗袍迎來了空前的盛行,“旗袍已經取代上衣下裙而成為中國女性的主要服裝品類。”(卞向陽:《論旗袍的流行起源》) ,普及程度空前絕后,款式變化日益繁多。時而高領,時而低領,時而寬袖,時而窄袖,下擺時長時短,開衩時高時低。在那個風云變幻的年代,有那么多著名的女人,宋美齡、林徽音、胡蝶、阮玲玉、張愛玲等等,這些女人幾乎都與旗袍有關。不知是旗袍造就了這個時代的女人,還是這個時代的女人造就了旗袍。正是這一時期的綻放,奠定了旗袍在中國女裝舞臺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為中國女裝永恒的經典。
旗袍流行的美學密碼
旗袍的流行絕非偶然。有上述的歷史與文化等外在因素,也有旗袍本身的內在因素。
旗袍,是一個矛盾的統一體。它把西方美學所崇尚的人體曲線美展現無遺,一體貼身的裁剪,突顯著東方美人的婀娜身姿與纖纖細腰。而這種展現卻又極大程度上迎合了東方女性含蓄曖昧的表達方式。旗袍的衣身連袖,符合中國傳統美人手臂下垂時的溜肩;旗袍在絲質面料留下一條窄長的縫隙,如誘惑天使臉上曖昧的微笑。不經意間的若隱若現,有如流動的旋律,帶著中國特色的詩情畫意般的細細體味,徘徊在“色”與“戒”之間。旗袍流行的美學密碼,竟被李安導演一語道破。旗袍所體現這種介乎顯與隱、色與戒之間的審美的矛盾與和諧,堪稱服飾美學的極致,被今人稱之為“中國式性感”。其構成了代表中國20世紀前期時代特征的新的服飾美學觀,并輻射開來,一直影響著今天的中國乃至世界。
旗袍文化的回歸與復興
上個世紀四十年代后期開始,由于國家戰亂不斷,旗袍時尚也開始滑坡。解放后到文革期間,平民化的樸素服裝風格成為流行的主線,旗袍雖然也偶有穿著,但早已有如昔日繁花,風光難再。
改革開放后,中國走上了經濟發展的高速軌道。旗袍經歷了過往的無限榮光與落寞后,又開始悄悄升溫。《花樣年華》、《2046》、《茉莉花》、《長恨歌》、《色戒》。一部部優秀的電影作品,將旗袍展現的淋漓盡致。旗袍店的生意開始升溫;介紹旗袍的書籍越來越多;中國第一個全面介紹與宏揚旗袍文化的網站——傾城(中國旗袍文化研究網)成立;一部以旗袍為故事載體的電視劇《旗袍》即將開播,而同名電影也正在拍攝中……
歷史告訴我們,經濟崛起到一定的時候,文化必將回歸。我們有理由相信,新一輪的旗袍盛行才剛剛開始。
總結
現代意義上的旗袍,脫胎于滿族旗裝。結合西方元素經由改良后,在上世紀二十年代起源并開始流行,三四十年代達到頂峰。介乎色與戒之間的矛盾與和諧的美學內涵,加之時代背景與大環境的發展,趨使其一度風靡中國。它的價值不僅在于一種服裝款式本身,它的風行更是中國傳統民族設計與西方時尚美學理念相互融合、取舍創新的一次成功試驗。它所體現的民族性與世界性的完美統一,對我們今后民族傳統文化的開發與推廣,也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