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旗袍,會有一種憂傷,一種繁華落盡的感觸,總會記起一些愛穿旗袍的女人,比如張愛玲,比如阮玲玉。她們身著旗袍的樣子,像一幅幅電影海報的畫面映入記憶中,描寫她們生平的電影聽說也陸續(xù)開拍了。
據(jù)報章載,“旗袍源于清代的旗人之袍,是貴族的衣飾;現(xiàn)代意義的旗袍,誕生于20世紀初葉,盛行于三四十年代,一度成為中國女性服裝的代表。行家把20世紀20年代看作旗袍流行的起點,30年代達到頂峰狀態(tài),很快從發(fā)源地上海風靡至全國各地。”說到那時的上海,就有海派的西式生活方式,以至后來出現(xiàn)了“改良旗袍”,從遮掩身體的曲線一變?yōu)轱@現(xiàn)玲瓏突兀的線條,自然還會想起潘玉良筆下女人形體的線條穿透輕紗的朦朧,在紙上留下致密的聲響——旗袍徹底擺脫了舊有的模式,成為中國女性具有民族特色的“國服”。
經(jīng)過那么多年的修正與改良,旗袍變得最能體現(xiàn)中國女性的美,用最傳統(tǒng)的布料,絲綢、錦緞,制成最中國味道的服裝——旗袍,穿在發(fā)髻高挽身段窈窕的女子身上,一種東方美、東方人的神韻,令人嘆為觀止。旗袍在這里,已超脫了一般意義上的服裝,成為一種象征,為什么它會成為經(jīng)典,答案也正在這里。
而旗袍與影視的結合,更具有一種現(xiàn)代意義上的“復活”作用。在電影中,旗袍最適合傳達三四十年代女性文化的蘊含。旗袍在許多電影中成為一種視覺符號,具有回憶的功能,它的出現(xiàn),可以喚起觀眾對那個逝去時代的回憶。比如《花樣年華》,比如《橘子紅了》。就說在《花》片中,幾乎每換一場戲,張曼玉就換一身旗袍,每一件旗袍的樣式、質(zhì)地、色彩略有不同,但都在精心地營造一種相似的視覺氣氛,編導似乎是要用盡旗袍特有的潛質(zhì),以此襯托出影片中女主角的高貴和典雅,而這種預設最終取得了不同凡響的唯美效果。
看來,這樣的古典美感既源于演員的氣質(zhì),又由于旗袍的內(nèi)涵本身。兩者相得益彰——也許就是《花樣年華》中的張曼玉——穿出了旗袍風采,也留下她自己的恒久光彩,就說繁花落盡了還有柳暗花明。
發(fā)表評論